立即下载
1+1>2,服务基层发挥聚合效应
——常宁市推行“1+1联村”制度,推动干部走基层工作写实
2012-03-30 11:22:22 字号:

  上月中旬,常宁市召集3000人召开了一个规模空前的会议,这个名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上,每名村(居委会)支部书记旁边都坐着1个市直机关干部、1个乡镇(办事处)干部。会议中,该市1550名联村干部和760名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分别结成了对子。会议之外,这些接成对子的干部被分派到最基层的村组织进行联村走访。

  随后,该市市委高度重视的“1+1联村”活动悄然拉开了序幕。

  “1+1”是长效制度,长期服务基层

  “实行“1+1联村”制度,让1名市直机关干部和1名乡镇(办事处)干部同时包一个村(居委会),就是要“全覆盖”,就是要引导各级各部门都来关注基层、关心基层,帮助基层。”常宁市市委书记胡丘陵在会上指出,“1+1联村”活动,是该市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年的重要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党建的有效途径,是转变机关干部作风的有力举措。

  从行动来看,这是一次全新的旅程。“联系卡、日记本、帮扶账”,在将工作抓到毛发丝那么细的同时,该市市委要求下乡干部必须到“灶台边、田墈边、渠道边”去,和群众打成一片;要经常到村(居委会)里去,帮助村(居委会)两委做好惠民政策落实、支教劝学、乡村清洁等工作;要经常和群众一起下地生产劳动,体验农活的辛苦;要经常到群众家里去,了解群众所盼所想,帮助他们修路、打井、砌沼气池,帮助村(居委会)里的特困生、五保户、困难家庭。

  事实上,2012年被党中央确定为“基层建设年”。

  “实际工作中我们的行动比中央政策早”,该县组织部部长周晓吕告诉记者,春节上班第二天,常宁市委就召开常委会,研究干部驻村工作。针对过去干部驻村总是“屋檐水滴在现地方”的弊端,统一调整市级领导示范点,并改点为片,并调整到乡镇政府所在地;针对过去只单纯选派乡镇干部驻村,实行市直机关干部和乡镇干部捆绑式联村。

  “联村不是一个活动,而是一项制度”。该市市委书记胡丘陵表示,“1+1联村”就是一项制度,将作为长效机制,发挥长效作用。

  驻村“倒挂”,整合资源深化服务

  针对过去个别市直单位对联村办点不够重视,常宁提出该市直机关一把手必须联村。

  担心个别干部挑肥拣瘦、避远就近,常宁市组织部在联村人员安排上别出心裁。将联村干部职级与村(社区)党组织分类定等“倒挂”:党政一把手主要联系三类村,力促转化;班子成员主要联系二类村,力促提高;中层干部主要联系一类村,力促巩固。

  作为中层干部,常宁民政局局长李支农被分派到了石龙村。

  该村有人口1200多人。经调查走访发现,该村的孤残人员以及五保户较多。而扶危助困正好是民政部门的分内工作。

  李支农告诉记者,下乡期间曾遇见一个老奶奶住在残破的房屋内。一打听才得知,老奶奶寡居在家,仅有的一个儿子还是智障,生活极度缺乏保障。随后,李支农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及国家政策,及时为老奶奶解决了住房问题,并将下乡准备的棉被等一些物资送到了老人家。老人年事过高,表达谢意已是口齿不清,然而此中的干群亲情却在双方传递开来。

  记者采访了解到,倒挂的同时,是资源的合理调配。优质的资源被分配到了更需政策分配的边、穷村。而一类村仍然得到了来自上层建筑的政策和实际扶持。

  机关“无会日”,为基层工作让路

  3月中旬,官岭镇七龙村的村部在开一个联席会,与会的除了该村的干部之外,还多了常宁市市委组织部部长周晓吕,以及官岭镇、乡镇党委书记,县民政局局长等人。这些常坐机关的干部早已成为七龙村的常客。

  从村容建设到发展民生,从利用清洁的沼气能源到加强基层党建,发挥领导班子的核心堡垒作用……与会人员畅谈看法,献计献策。谈话过程中,从县委机关下来的干部并非指令的发出者,亦非实际的操作者。在会议中,他们更多是作为一个“外脑”,当好一个参谋,试图为七龙村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一个会议的召开,伴随的是另一个会议的取消。记者采访了解到,自实行“1+1联村”活动以来,该市市委已确定,每个月头三天为机关“无会日”。

  “之所以这么做,是排开会议,为干部去基层工作让路。”周晓吕手指身边的人员向记者介绍道,从下基层的第一天,他们已不单单是某单位某机关的干部,而且还是基层的一名工作人员,这样一来,他们手头就有了两份工作。

  这种常驻村,常下乡,不只是工作形式的突破,更是一系列工作实效的“下沉”:工作检查表明,自实行联村以来,常宁市人大机关为宜潭乡塘湾村送去了4000余棵果树苗,并组织联村干部与村民一起栽种,制订了修建通户水泥路、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的帮扶措施;常宁市林业局为西岭镇桐江村制订了烤烟、油茶两大支柱产业发展规划、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常宁市委组织部为官岭镇10个联系村送去了价值60000元的农药、化肥等春耕生产物资。全市联村干部已走访群众8000余户、帮助制定产业规划390多个、落实帮扶资金600余万元。

  信息平台共享,实时问题实时解决

  常宁市“1+1联村”干部一直坚持写民情日志。在这些日记中,常宁市委办工会主席贺清生的颇能代表多数干部的心声。他在当中写道:如果不是真正深入到村里,不是真心实意到群众中去,就无法深切感知群众的生活冷暖,这趟下乡了解情况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村两委以及村民对联村干部发自肺腑的热情,让他倍感温暖,村民对脱贫致富的期望,也让他更加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是多么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一定会用真情为群众增收致富想办法,用实际行动为宜元村的经济发展加一把力。

  实际工作中,常宁市搭建了一个信息化平台,运用一个手机软件,使得下乡干部可以信息共享。一旦一名下乡干部遇到情况无法立即解决,他只要将信息共享到平台上,就能及时送达对口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手中。

  这一信息化的平台应用,减少了逐级上报的麻烦,也省略了逐级批复的手续繁冗。常宁市市委自书记以下都是在线办公,快速及时协调了一大批矛盾,解决了一大批基层实际工作问题。

  在实现工作效率大幅转优的同时,是干部身上的“机关病”在日渐祛除。“上班围着杯子转,下班坐着轮子转”这些现象在不断减少。与此同时,一批乡镇(办事处)联村干部每个月下村入户时间已不低于10天。“联络了感情,多了一份亲情”基层正涌现一股干群互动的新风。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彭鸿勋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