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穷”围.来自瑶乡脱贫攻坚一线的故事之二:
塔山的杜鹃花“红”了
——一个农家乐老板的旅游致富路
本报记者 易成章
不断开发当地特色食品,成了农家乐吸引顾客的“法宝”。 ■彭 斌 摄
雷德义说,放弃打工从广东回到家乡,是这辈子作出的最正确选择之一。他现在的身份,是塔山瑶族乡狮园村一家农家乐的老板。
促成雷德义返乡最直接的原因,是塔山瑶族乡的旅游业红火起来了。
大自然是公平的,莽莽群山封闭了瑶乡,却也赐予这里秀丽怡人的自然风光。在狮园村背后天堂山景区腹地,每年三四月份漫山红遍的杜鹃花,正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加速,游客蜂拥而至,曾经贫穷的狮园村迎来改变命运的良机。彼时尽管远在他乡,雷德义还是通过留守家人传递的信息,敏锐地捕捉到了致富契机。
“家里人告诉我,家乡变化很大,到村里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一个细节更是直接刺激了雷德义:曾经有一天上万人进山赏花,但是至少大半人没有吃上午饭。
当时的狮园村仅有2家农家乐,其他普通农户的接待能力更是有限。
2015年2月,雷德义和哥哥合伙,租用族里的公厅办起了农家乐。
兄弟俩仔细盘算过,除了租金,在村里开农家乐其他成本很低:人工自家有,野菜自家摘,蔬菜自家种,淡季的时候还能做其他活挣钱。怎么算,都是不亏的买卖。
事实也是如此。塔山的杜鹃花红了,旅游旺了,雷德义的农家乐也火了。
“旅游旺季的时候,村里的空地被大大小小的车停满了。”他兴奋地用手比划,“路边都是,估计还有很多车进不来。”
生意最好的一天,雷德义的农家乐接待了1000多名游客,营业收入达到了2万多元。“有时忙不过来,我们还要请几个零工。”正常情况,每天也能接待三四百人,有七八千元的收入。
“2015年收入18万,去年是21万。” 雷德义爽快地向记者透了底,“今年旺季的时候雨水多,前来赏花的游客减少了一些,但5月以前收入有12万多。”
回乡之前,雷德义和妻子是在一个服装厂做普工,每天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月收入也就两三千元。对比之下,他忍不住庆幸,“回来很划算,很值得。”
雷德义明白,家乡旅游的红火,与各级政府的精准扶贫措施直接相关。
曾经道远路险、穷困闭塞的塔山瑶族乡,已经是大道蜿蜒通深山,目前全乡90%以上的组级公路完成硬化。按照旅游规划,天堂山景区、西江漂流、东江峡谷的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
就在今年,位于狮园村的天堂山风景区入口处,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由茶产业而衍生的十里旅游茶廊已具雏形。
显然,旅游业的兴起,受益者绝不仅仅是雷德义。他所在的狮园村,目前已经涌现农家乐超过20家,而且在去年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对于众多竞争者的出现,雷德义并不在意。“只要游客越来越多,生意是做不完的。”他甚至已经在酝酿借旅游业扩大自己的生意,“明后年开一家民宿,再搞些特色养殖。”
“当然,还要看形势来。”他好像在给自己打气,“听说有一条国道和省道会直接进山,已经在搞测量了。到时候交通会更加方便通畅,前来的游客相信会更多!”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易成章 彭斌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