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常宁官岭:耕读传家 人才辈出
2017-07-05 12:03:56 字号:

  

浯水河两岸在春天时节的勃勃生机   彭贵华 摄

   官岭镇老街如今的模样    郭怀武 摄

  仍然保存完好的半仙桥   郭怀武 摄

  赫赫有名的“姊妹樟”    郭怀武 摄

  官岭镇全面绿化工作成效明显   彭贵华 摄

  修葺一新的浯水河    郭怀武  摄

  ■本报记者 胡建军 通讯员 许伍红 陈 琳

  老地名由来:

  相传,古时镇东的山岭上曾建有一座庵堂,里面供着一座观音塑像,被称为“观音岭”。康熙年间,一名京官南巡途经官岭浯水河畔时,因天气炎热,见到对面小山坡上绿树成荫,还有个小亭子,于是徒步到小亭歇息,亭内凉风习习,顿觉心旷神怡,便将此地称为官厅(亭)岭,后来人们称为“官岭”。

  老地名特色:

  据同治《常宁县志》记载:官岭在清初就设立集镇,名为官厅市。当地早年曾流传一句民谣:“东路人靠养猪,西路人靠读书。”长期以来,官岭人民尊重知识,崇尚科学,人才辈出。原中央委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滕文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何满宗等名人都是官岭人。

  不管是传说中的“观音岭”,还是静水深流的浯水河,或是赫赫有名的“姊妹樟”,都彰显了官岭镇厚重的人文历史意蕴。官岭镇位于常宁市西部边陲,东连兰江乡,南接洋泉镇,西抵祁阳县,北临大堡乡和新河镇,素有常宁市“西大门”之称。

  《常宁县志》记载了官岭的区划演变与历史沿革:1949年12月15日,第九区驻官岭,辖双河、老农、麦园等15乡。1956年撤区并乡,官岭区改为官岭乡。1958年全县实行政社合一,官岭设星火公社。1961年9月,官岭再次设区,辖官岭、金源、鹅院等6个公社。1995年6月,原官岭、麦元、富贵、鹅院四乡镇合并成官岭镇。现有总人口4.7万人,区域面积90.2平方公里。

  官岭的繁荣始于清朝初期

  关于官岭镇名称来历,一直流传着许多传说。一说为在官岭镇东面的山岭上建有一座庵堂,里面供奉着一尊巨型观音塑像,被人们称作“观音岭”。后来,观音塑像由于战乱焚毁,相关遗迹无从考证。

  另一传说,在清朝康熙年间,一名京官南巡途经官岭浯水河畔时,因天气炎热,看到对面小山坡上绿树成荫,还有个小亭子,于是徒步至小亭歇息,亭内凉风习习,顿觉心旷神怡,亦将此地称为官厅(亭)岭,后来人们将其称作“官岭”。

  据同治《常宁县志》记载:官岭在清初设立集镇,名为“官厅市”。官岭的繁荣,也由此开始。首先是位于官厅东头的几户人家,设立了一个小市场,贩卖油、盐等生活必须物资。随着各类商贸往来越发频繁,市场也变得繁荣起来。

  东头的兴旺,让西头官岭王家也建起了市场和街道。后人为了纪念街道是王家人所建,沿街栽上十几棵樟树,最终却只成活了两棵,这便是如今赫赫有名的“姊妹樟”。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相继在两条街中间建起戏台、寺庙,将东西两头连接起来,成为了现在的官岭老街。

  官岭镇镇长唐晖介绍,近年来,官岭镇立足辖区实情,着力加强农村集镇综合整治,打造“洁净官岭、亮丽官岭、宜居官岭”,镇财政先后投入123万元,按四个层次、四种颜色、四季花香的标准对集镇进行全面绿化,修建236个方形绿化花池,栽种了桂花树以及各种小树苗、灌木112万株,大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

  半仙桥连接浯水南北两岸

  说到官岭,浯水河是不得不提的。千百年来,浯水河滋养出了官岭人的文气与才气。在距官岭镇麦元村几百米远的浯水河边,有座连接浯水南北两岸的石拱桥,桥北半拱为喀斯特地貌溶岩,南半拱系人力用条石搭砌与北半拱相接,一半天成一半人砌,故名“半仙桥”。

  “半仙桥”的奇特,一是胜在自然之奇,桥虽为石拱桥,却有一半属于“仙造”,桥上平如砥,桥下穹窿如悬磴半跨浯水河;二是胜在人工之巧,勤劳智慧的官岭人民利用自然天成的石拱,将每块打磨平整,榫铆严密入扣,与“仙造”一半的石拱浑然天成,让人不得不钦佩古人们的智慧。

  唐晖介绍,半仙桥具体建于何时难以准确考证,但据相关的历史人文学者从常宁鹅院滕氏1830年所修《鹅院滕氏族谱》记载的《半仙桥碑记》中获知:“桥名半仙非真仙造也,志石之奇也。夫石之奇不一,嵯峨碟碣倍万状不可枚举,其尤著者如髯……藉石工以补之遂成全桥,其奇可取而半仙名焉。”由此,推测“半仙桥”可能在1830年之前修建而成。

  如今半仙桥仍然保存完好。但随着人们出行方式改变,“半仙桥”早年连接浯水河南北两岸的功能被浯水河上修筑的桥梁所取代。据了解,随着官岭镇乡村公路网和自来水管网的全覆盖,已初步拉通了小城镇建设骨架,极大地拉动了当地的消费、投资和就业,力促当地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

  言传身教耕读传家,人才辈出

  走进官岭,总能感受浓浓的人文气息。这股气息,既不是“杨柳晓风残月”的婉约,也不是“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恣意,而是耕读传家、兴学育才的代代传承。在悠久厚重的崇文之风的滋润下,无论政界、文学界,或是艺术界,一个个贤达相继从这里走出去,给官岭留下了“人文秀区”的美名。

  岩门村同盟会志士郭楚贤、抗日救国僧人暮笳(原名郭兴谊,是郭楚贤的侄子),金源乡新龙村(原属官岭区,现属兰江乡)的抗战名将周上凡、周上瑚等革命先贤言传身教,对后代官岭人扬青云之志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虽然没有高档的私塾,也没有著名的教师,但是朴实的官岭人依然笃定耕读传家才能生生不息。官岭镇文化站站长王克文介绍,自强不息的官岭人乐于用墨香来润泽自己,用历代贤良来鞭策自己,从官岭走出了原中央委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滕文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何满宗等数十名政界、艺术界精英。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胡建军 许伍红 陈琳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