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烟洲镇:唯美的山水之洲
2017-08-14 15:27:10 字号:

  烟洲戏台

  舂陵河畔的惜字塔

远眺流经烟洲镇的舂陵河

舂陵河近景

 盟山峰

  ■文/图 本报记者 胡建军 通讯员 曹丽娟

  老地名由来:

  烟洲之名由来已久,传言说在舂陵河中,曾有一沙洲,时常水汽氤氲,如烟似幻,如同烟雨之洲,因而得名“烟洲”。另一说法是,因为当地人们曾广泛种植旱烟叶,久而久之就成了“烟洲”。解放前称烟洲乡。1994年,撤销烟洲乡成立烟洲镇。

  老地名特色:

  千年舂陵河,河水汤汤,奔腾不休;河尾之烟洲,拥山傍水,钟灵毓秀。一句“舂陵古城,山水烟洲”道出了烟洲悠久的历史。烟洲镇曾是历史上南方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境内最高山峰为盟山峰。惜字塔和戏台是其文化符号。

  烟洲镇位于常宁市东北边陲,距离衡阳市区48公里,东边隔舂陵河与耒阳市相望,西与逢塘乡毗连,南边接壤荫田镇,北邻水口山镇(原松柏镇)。解放前,称烟洲乡。1994年,撤销烟洲乡成立烟洲镇。1995年撤区并乡后,原新力乡、亲仁乡、烟洲镇的两乡一镇除划出9个村归原松柏镇管辖外,其余合并为烟洲镇。全镇总人口近4万人,总面积72.8平方公里,其中资源相对丰富,有烤烟近2000亩,油茶林4万亩,有“常宁油库”的美誉,亲仁水电站也坐落于镇内。

  盛名远扬的盟山峰和狮子岭

  烟洲境内最高山峰为盟山峰,又名明山岭,海拔237米,坐落于新明村。相传明朝正德九年(1514)的一个夜晚,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导致盟山峰周边的田园损坏,房屋倒塌。但令人欣喜的是人畜却无一伤亡。后来,有人在山顶发现有颗大古树倒地,树蔸朝天并傍有一石像,看似像一位仙骨道人,人们都认为是仙人护佑了大家,进而顶礼膜拜。此时,恰逢一名道长云游至此,他劝募四方,在山顶建立盟山殿,供奉道人。

  清末年间,有罗氏三女进入盟山殿礼拜,一女不幸殁于殿内。家人欲将其遗体运回安葬,竟然久搬不动,此时殿外突起大风暴雨,电闪雷鸣,罗氏家人惊骇不已,于是将女子就地安葬,雷雨方才停止。众人当即在殿前挖穴,仅挖三尺深许,便得一方石,石下为天然洞穴,遂礼葬之,并将其塑像配祀于殿内。

  同样,在盟山峰10余公里处的狮子岭与其遥遥相望。这两座山因为一个凄美的爱情传说,令人们缠绵悱恻,唏嘘不已。

  狮子岭坐落于烟洲镇原石岭村、情里村、石坪三村(现三村合并为石岭村)交界之处,横跨烟洲、荫田两镇。传说,狮子岭为雄狮,盟山峰为雌狮。雌雄两狮都来自九万里云霄上的天庭。雌狮是一位名叫云香的织女变化而来,雄狮则是由一位名叫伯廉的镇南大将幻化而成。

  两仙因动了凡心,倾慕红尘男女,相约尝世间凡人自由之快乐。于是,二仙冒死逃离天庭,并结成夫妻畅游人间。一日,两仙幻作一对狮游玩在外,被前来捉拿他们的天将发现,伯廉在石岭村被天将点化为雄狮山;云香则在新明村被点化为雌狮山。千百年来雌狮南望,雄狮北顾,世世代代无法相聚。

  历史上舂陵河是南方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之一

  山水烟洲,水畔烟洲,烟雨之洲,无论怎么说,烟洲都与水紧密相连。在烟洲,舂陵河经亲仁河坝如活泼的少女,一路奔腾;瞬间又轻快旋身,出白沙镇过荫田镇,一路向前,欢快地往北而去。因这舂陵河,水畔烟洲平添了许多的灵韵和活力。

  舂陵河又名舂陵水,亦称菱源河。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桂阳郡(此时常宁地属桂阳郡),高帝置。莽曰南……舂山舂水所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舂陵河的记载。

  提起舂陵河,不得不提到舂陵侯刘买。他吃苦耐劳,励精图治,教民蚕桑耕作,深得人民爱戴。后来他的第五代孙刘秀,在西汉王朝被王莽篡位后,纠集8000舂陵子弟,组建“舂陵军”,趁绿林、赤眉农民起义之际,夺回传国玉玺,恢复汉室江山,建立东汉王朝,史称“光武中兴”。东汉王朝视舂陵为“龙兴之地”,把从舂陵乡流出的河命名为舂陵河。

  有史料记载,先秦时期由长江发舟入洞庭,沿湘江再上溯舂陵河,可直抵古南平。到汉代,南海、桂林、零陵各郡的贡品、商品北运,长沙流域的丝绸和土产品南输,皆通过舂陵河船运。隋唐时期,舂陵河已经成为南方水陆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宋至明清诸代,湖广之间的商务往来较多,舂陵河的交通运输更加频繁。鸦片战争以后,湖广等地的土特产品、海货、粤盐,基本上都从舂陵河运转。

  舂陵河沿岸地势平坦、田土肥沃,勤劳的烟洲人民种植了稻谷、油菜、芝麻、烟叶、柑桔、西瓜、花生、湘莲等农副产品。近年来,烟洲镇围绕建设“小康烟洲,和谐烟洲,魅力烟洲”的总体目标,以发展经济为主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惜字塔和戏台见证烟洲历史文化

  在水运盛行之时,烟洲是常宁的“黄金塞道”,那时的人们重商不重文。在该镇双龙村有位老秀才家境富足,读了一辈书却不求功名,家里藏书却比粮仓还要高大。他爱书如命,惜字如金,每每见写有文字的纸片,都要弯腰拾起,当众虔诚焚化,以示敬畏。老秀才在寿终时,托族长召来了全村青少年劝慰:“识文断字人之本,人不读书不如猪,要惜字啊……我死后求大家变卖我所有家产及藏书,在舂陵河边建座惜字塔……”

  后人根据老秀才的遗愿,在舂陵河边建起了一座惜字塔(亦称为惜字楼、焚字库、焚纸楼)。该塔看似无章,疑为泥身,实则水淹无痕,可抗风霜雨雪的玄机。据了解,2016年底,在烟洲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惜字塔得到衡阳市古迹修复专业队伍的维护和修缮,修旧如旧,并就塔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目前惜字塔面貌一新,成为烟洲的文化符号。

  烟洲的文化符号还有一座烟洲戏台。据史料显示,烟洲戏台始建于清嘉庆八年,现坐落于烟洲集镇中心点。戏台为半砖半土木结构,台内壁绘有精美图案,主要为八仙,寓意吉祥。每到闲暇时节,烟洲的人们便呼朋引伴,男人带着凳子,女人牵着孩子,坐看一段戏开始,一段戏落幕。每逢大喜事,请人唱戏那是镇上人们少不了的一个环节。

  烟洲戏台也历经沧桑,饱受苦难。抗日期间,戏台曾被毁,1947年修复;解放后,在破四旧活动中,又被拆除,1958年修复;之后又遭到多方损坏,直至1984年,在李伦豪、杨兴等人的精心组织及支持下,戏台得以重新复原,后又相继经过两次大的修缮。2015年在烟洲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争取下,烟洲戏台得以再次复原加固,彰显了烟洲的历史文化意蕴。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胡建军 曹丽娟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