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委书记刘达祥(右二),市委副书记、市长吴乐胜(右一)视察调研企业生产
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常宁做活旅游文章
机器人阴极铜剥片机组自动化生产,工艺水平领先国内
绿色发展建设生态优美的新常宁
突出特色农业,做响品牌增效益
瑶乡巨变,瑶胞喜笑颜开
房屋改造扮靓美丽乡村
常宁市污水处理厂
党员干部走访困难群众
便利的交通为常宁腾飞插上翅膀
大美常宁
■策划/谌惠渝 统筹/吕小宝 撰文/本报记者 谭晓波 通讯员 郭华 摄影/本报记者 周琪 通讯员 郭兴成
金秋丹桂满宜城,收获喜悦溢常宁。
这是一块积淀着历史与梦想的福地,这是一方跃动着生机与活力的热土。伴随着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常宁又走过了一个五年。
五年一个刻度,常宁谱写了富有时代特征、县域特色的光辉篇章;五年一个跨越,常宁肩负使命和责任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常宁以争创全省经济十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常宁为目标,确立“产业主导、工业主打、统筹城乡、全面发展”的思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踏上实现全面小康的新征程。
一组数据看变化
2012-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8.9亿元增加到296.67亿元,财政收入由11.74亿元增加到17.28亿元
五年间,常宁市经济总量稳步上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8.9亿元增加到296.67亿元;人均GDP由 24418元增加到35619元。2017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27.78亿元,增长7.1%。
三大产业齐头并进,2012-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由19.4:45.7:34.9转变为17.5:38.5:44;第一产业由38.65亿元上升至51.98亿元,第二产业由90.85亿元上升至114.11亿元,第三产业由69.37亿元上升至130.58亿元。
财政实力增长迅速,五年来,财政收入由11.74亿元增加到17.2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由79.2亿元增加到17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2.2亿元增长至89.22亿元。2017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达93.7亿元,增长23.1%。
民生福祉得到增进,2016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完成35.7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66.33%。完成17所农村合格学校建设,新建和改扩建城区中小学12所,新增城区学位3000个,大班额问题正逐步化解。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16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491元,比2012年增加662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080元,比2012年增加4552元。五年来,个人存款由 108.6亿元增长至184.58亿元。
农业发展势头向好,2012-2016年,常宁市农业总产值由59.69亿元增加至86.4亿元,此外,常宁市在 2013-2016年连续4年种烟面积排衡阳市第一,2013-2015年连续3年收购量第一,并有“中国油茶第一市”、“生态有机茶之乡”等品牌, “两油两叶一加工”特色农业格局渐次成型。
工业经济加快跑
全力推进水口山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级经开区,推进创新创业“135”工程,工业转型升级促发展提速
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
常宁市决策人认为,坚持工业主导,加快转型升级,突出特色农业,做响品牌增效益,产业项目引擎强势发力,转型升级促发展提速。
金铜项目是中国“五矿”重大投资项目,也是衡阳的工业“项目之王”。这个总投资达80亿元的工业“航母”已正式投产,为常宁工业转型升级、环境保护提供新动力。近年来,常宁市加快金铜项目安全防护区居民搬迁,做好金铜项目二期工程的前期工作,推进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项目,大力发展铜压延加工,加快创新创业园和瓦松铁路建设,壮大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建好两个园区,抓好水口山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级经开区,完善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推进创新创业“135”工程。做强三大板块,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做强有色化工板块,加快金翼铅业、大宇锌业、华兴冶化、宏兴化工、一品新能源、鸿博稀土抛光粉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确保年内竣工投产;做实非金属板块,加快北高峰碳酸钙项目建设,争取年内建成投产;做大轻工制造板块,加快隆源科技、嘉兴木业、宝峰板材、华泰铝业等项目建设,力促早日建成投产。
近年,常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水口山工业园内,冶炼、化工、新型材料、高新技术产业等一大批围绕资源循环利用及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的企业,以“调规扩园”“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为契机,加快实施循环改造,由原来零散的资源型、粗放型转向规模化、技术型,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网络,初步形成了铅锌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链、铜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链和共伴生稀贵金属深加工及应用产业链。日渐成熟的水口山有色循环产业园已跻身湖南省工业园区20强,成为湖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目前,该市水口山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湘江水质全面达标,湘江松柏断面水质提高到Ⅲ类水质,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提高到90%,空气质量稳定达标。
绿色生态描底色
常宁着力构建以庙前印山景区为龙头,以水口山红色工矿游、塔山瑶家风情游和乡村生态游“三驾马车”为补充的全域旅游格局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是常宁市坚守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和铮铮誓言。
“一亩地可种茶苗18万株,每亩收入可达2万元。”近日,常宁市天堂山办事处黄洞村的吴贵看着成片的茶园,喜从心来。
生态农业是常宁的一大亮点。常宁市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头等大事,围绕优势产业和传统基础,抓紧抓实抓出特色,稳定粮食生产,实行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抛荒,抓好罗桥、蓬塘、宜潭、三角塘等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确保全年粮食播种118万亩以上,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推进土地流转,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巩固扩大高产油茶基地,垦覆6万亩,新造3万亩,加快油茶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建好高产油菜生产示范片,播种油菜40万亩以上;落实烟叶种植面积3.3万亩,收购烟叶8.5万担以上,创建1个国家级烟叶基地单元、1家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加快生态有机茶园建设,新建生态有机茶园6000亩,改造老茶园5000亩;发展中药材种植,抓好白沙、西岭中药材基地建设。做响常宁茶油、塔山山岚茶、石盘贡米、无渣生姜、休闲农业等特色品牌,打造一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启动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16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个、衡阳市级龙头企业5个。
旅游资源是最重要的转型资源。近年来,常宁市把旅游产业列为转型发展的新兴主攻产业之一,以生态休闲为重点全面规划,着力构建以庙前印山景区为龙头,以水口山红色工矿游、塔山瑶家风情游和乡村生态游“三驾马车”为补充的全域旅游格局,着力创建了“中国印山”景区,把几千年来的中国玺印图案摩岩于山石上,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深度开发西江漂流景区,炎热夏日游客纷纷上山,感受自然空调的凉快清爽,享受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浯洲岛旅游生态园等相继开发,掀开一层神秘的面纱;着力开发大义山、梅埠桥水库等景点,加快“万亩玫瑰园”、大三湘油茶生态科技文化产业园等建设,确保田野绿世界(百万樱花园)2018年春节前开园,让乡村生态游处处开花,全面结果。
民生账本显福祉
累计投入财政民生资金110.2亿元,国、省道“五纵三横”的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累计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8840套
“道路更宽敞了,城区学校更多了,农贸市场更整洁有序了,城市越来越漂亮了,真是一天一个变化呢!”常宁市民刘大爷激动地告诉记者。
翻开常宁市近五年民生“账本”,一笔笔支出承载着浓浓爱民之情。近5年以来,常宁市始终把民生作为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大力气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从群众关心的小事、难事、急事做起,累计投入财政民生资金110.2亿元。
城乡出行不再难,岳临高速建成通车,结束常宁市无高速的历史。抓住国省干线调整机遇,国道从无到有,增加2条,省道新增4条,国、省道“五纵三横”的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长13.6公里的城市一环全线贯通,城区交通大为优化,修建乡村公路517.42公里,实现水泥路“村村通”,土谷塘航电枢纽、松柏千吨级码头基本完工,立体交通网络初具规模。
文化惠民沐春风,建成常宁歌剧院,建筑面积16083㎡,“一体两翼”格局,成为一座集演出影视、会议会展、教育培训、商务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文化综合体及常宁市新的地标性建筑,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满足广大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常宁因“常宁版画”,第三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成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初步形成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广播“村村响”工作经验在全省推介。四城同创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养成教育创全省示范点。
百姓逐步实现宜居宜业。五年来,常宁累计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8840套,解决7984户家庭住房问题,改造农村危房7200户。五年来,帮助6563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100%,开发公益性岗位4617个,宜阳工业园工业走廊聚集了一批像天衡玩具、荣诚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谌惠渝 吕小宝 谭晓波 郭华 周琪 郭兴成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