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书香绵远的唐训方家族
2018-04-26 16:47:53 字号:

  湘军将领唐训方(1810—1876年),字义渠,今湖南常宁人,同治年间安徽巡抚、署理湖北巡抚。后因满汉政治博弈而以直隶布政使降补,有《唐中丞遗集》存世。唐训方家族有浓厚的读书治学氛围,在地方典籍的记录中,其家族书香绵远,文脉清晰可辨。

  先来看唐训方的祖母崔氏。

  按照《常宁诗文存》中的记录,唐训方的祖母为清初县学教官(即“邑文学”)崔瓒的元孙女(孙子的孙女),原文表述为“训方祖母即先生元孙女也”。因“诗见《宜阳诗选》,不复录。”所以《常宁诗文存》中只收录了崔瓒与当时的诗人知县张芳相互唱和的《和张鹿床明府游学岩》。与当时名流、权贵、隐士交往密切,恰恰是崔瓒的过人之处。因与清初传奇人物、著名风水大师萧三式(亦名萧洪治)交好,所以崔瓒与族人经萧指点,在泉峰下的太和坪选址营建了常宁崔氏家族的新家园——大和坪崔家,也就是如今已列入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胜桥镇大茅坪村“崔家老屋民居群”。从某种意义上讲,崔瓒和萧三式就是这个文物保护单位的创始人。

  萧三式博学多才,精通《易》理,当时名气很大,康熙时期的大学士张英、太史程芳朝都给了萧三式很高的评价。二人都写有《送别萧三式》,张英在诗中说,“高人隐后寻名岳,游屐闲时返故庐。”程芳朝在诗中说,“欲买青山结隐居,人传高士爱蘧庐。”盛名之下,萧三式甚至引起了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在衡州造反称帝的吴三桂的注意,吴三桂曾专门遣将到常宁造访萧三式,欲将其纳入麾下。而萧三式根本瞧不起吴三桂,一直避而不见。

  今天大茅坪村“崔家老屋民居群”就是昔日的大和坪崔家,即唐训方祖母的娘家、唐训方父亲唐先璆(名棣林,号花圃)的外婆家。清代以降,奉行耕读家风的大和坪崔家文风甚盛,涌现出了以乾隆时期“常宁十子”之一的崔宏权为代表的一众文人。在《常宁诗文存》《宜阳诗选》中,收录的崔姓诗人就有二十余人。有趣的是,除了唐训方之外,清初石鼓书院掌教(即山长)李继圣的祖母也是大和坪崔氏,即明代崇祯时期湖南教谕崔弼之女。李继圣在《崔氏族学记》中对曾外祖父非常推崇,称其“文章为明末砥柱”。李继圣因幼时见过曾外祖父的著作,后来遗失而“不获再读”,故称“此余之恨”。

  唐训方与这里的舅公、表叔、表兄弟都建立有非常深厚的感情。目前存世的文档中,仍有唐训方当年为舅公崔逢原夫妇写的合传、为表叔崔世维夫妇双双七十大寿时写的双寿序、为表兄崔文澜写的祭文等等,文中大都提到了与读书有关的内容。在为父亲的舅舅崔逢原先生立传时还写了一个传奇故事:“公作客江湖仍手不释卷,时值溽暑,乘筏渡江,失足掩溺筏底,莫获援手救,疑葬江鱼之腹。行不数里,见矶头一人,身着小衣、手持一卷兀坐石上,近视之,即公也。问何由至是,公亦茫然……”

  这个故事至少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唐训方父亲的这个舅舅崔逢原确实爱读书,不但坐船时在看书,而且掉河里之后稀里糊涂上了岸仍然还在看书。唐训方将原因归结为“阴骘之获报乃尔”,也就是祖上积了德……

  唐训方与表兄崔文澜也非常亲密,但后者似乎有点怀才不遇,唐训方都感慨称:“以兄之才之学,不获大见知于时,数也。”崔文澜去世之后,唐训方亲作祭文,文中提及的也是二人品茗读书的往昔回忆,“相与煮茉莉茶,携手凳观稼书楼,拨闷消烦……”

  再来看唐训方的父亲唐先璆。

  《常宁诗文存》载,唐训方父亲唐先璆“积学未售,六旬犹应童试”。即六十岁了尚未考中秀才,仍在参加童子试。放到今天,就好比一个六十岁已退休了的公职人员仍在参加高考,故事本身是令人不忍卒读的。但这位科举失利的老儒童却并没有因此丧失斗志而变得消沉,他反而笔耕不辍、老而弥坚,暮年时都还在坚持写诗。这里抄录一首老先生当年描绘自己与后辈舞文弄墨的《漫兴》:

  “诗书香气接薰风,饱读多年眼界空。课罢孙童还染翰,大波轩起墨池中。”

  这跃然纸上的,不正是书香门第平日场景的完美再现吗?

  还有一首《老人初吟》,写的是老先生对自己舞文弄墨的晚年生活。“碧纱窗下谱新诗,笑把银毫扫砚池。且喜暮年交李杜,消闲聊自写情痴。”一把年纪的他仍自得其乐地坚持读书、学习和考试,让当时一些年轻后辈不时嘲笑或调侃他。他老人家也毫不示弱,立马写诗回怼:“寄语少年休慢笑,句争工拙那争迟。”

  当然,在白发苍苍的年纪仍毫无功名,他心中的苦闷肯定是难以消弭的,所以有时他只好学道家的达观和淡然,像《李花》一诗写的那样,不时自嘲一下,“不须点缀色如银,开满芳圃面面春。莫怪枝头花尽白,看花亦是白头人。”

  在《常宁诗文存》中,除了收录有唐训方父亲唐先璆的诗文作品,还收录有唐训方曾祖唐侃,族祖父唐成珀、唐成珏,叔祖父唐成斌,族伯唐先瀛、伯父唐李森、从叔唐先炳等人的不少诗文,能从中管窥唐氏家族的浓厚文风。这些唐氏先贤与唐训方那位勤学、坚忍、豁达、幽默的父亲唐先璆一起,自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熏陶和影响了唐训方。

  唐训方自己也坚持读书治学,虽是投笔从戎靠投奔曾国藩湘军起家,但骨子深处他还是把自己当成书生来对待的。他一生勤于读书、勤于笔耕,且著述颇丰,仅留存下来的《唐中丞遗集》就有奏稿、制艺、条教、文集、诗集等27卷,涉及了政治、军事、文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其中军事类的《从征图记》和汉语教育类的《里语徵实》都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岳麓书社于1986年还曾专门点读出版《里语徵实》,收入了《风土丛书》系列。

  祖辈、父辈及自身的言传身教,让唐训方家族一直文风兴盛,其后代子孙自然也成为不少书香名门争相联姻的对象,如唐训方的孙子唐诗圣,就娶了光绪时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王良弼的女儿为妻。这种书香门第强强联合的婚姻,确实有利于后代的教育和培养,唐训方的曾孙辈中后来就涌现出了唐牧六、唐虞九、唐省三“唐氏三绝”,唐牧六还成为一代名儒王闿运的入室弟子。唐氏家族的文脉得到了继续传承和延续,若唐训方地下有知,想必也是十分欣慰的。

来源:衡阳晚报

作者:崔建华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