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胜桥揽胜
2018-06-22 09:04:07 字号:

  胜桥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小时候,就听到过关于胜桥的故事:泉峰观曾藏有七匹银马,明清以来,多人夜间目见。银马全身雪白,体型高大,头尾清晰,银光闪闪。泉峰末尾一匹跛马,已断一足。传说是一樵夫上山挖柴,恰巧锄断马腿,带回家中,换得万贯家财,遂大兴土木,广置田庄。没想到好景不长,不久脚生恶疾无治,用尽家财,卖尽田庄,延医用药,数载方愈,真乃恶有恶报矣。

  故事久远流传,令人向往。6月9日,胜桥镇党委、政府与常宁市作家协会联合组织“花开盛世.大美胜桥”文学采风活动。采风团一行在胜桥镇党委书记张静扬的陪同下,先后参观了尹桥、石溪等六村的万亩稻虾综合体养殖、崔家老屋、彩色水稻、十里荷塘、千亩向日葵基地、泉峰观佛道文化旅游景区。所见所闻,古老的胜桥在传奇和现代中美轮美奂,印象尤为深刻,特撷取四则,以纪录之。

  一、龙虾养殖场

  以高田村为代表的龙虾养殖场是我们参观的第一站,出于对“三农”项目的特殊感情,令我神牵梦萦的是村民能否通过该项目的引进收获实实在在的利益。听张书记介绍,老板是益阳人,通过镇政府牵线搭桥承包了1000多亩水田,既养虾,又种稻,每年每亩的租金为300元,属稻虾综合科技养殖。老板出资金和技术,当地提供场地和劳动力,村民通过租地和帮工在自家门口就能增加收入,关键是能学到科学养殖技术。按照“品质高档化、养殖区域化、环境优良化。”的要求,像这样的养殖场目前已在泉桥、竹和、尹桥、相丰、石溪等6个村陆续展开,总面积达11000亩,胜桥是龙虾天然的乐园。常宁的母亲河宜水贯通全镇,水资源条件优越,水质极佳,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生长在这里的龙虾肉洁白细嫩,味道鲜美,高蛋白、低脂肪,蛋白含量占总体的16%~20%左右,脂肪含量不到0.2%。宜于人体吸收。虾肉内锌、碘、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要高于其它食品,同时,它的肌纤维细嫩,易于消化。其营养丰富,还有药用价值,能化痰止咳,促进伤口生肌愈合。目前市场上供不应求,深受消费者喜爱。

  二、彩色水稻

  看惯了清一色的绿色水稻,不难猜测到当不同颜色、形态各异的水稻通过创意,组成“百善孝为先”“奋斗”“太极”等不同的文字图案,但凡看到的人,都感到十分惊奇,把好吃的变成了好看的,让原本朴实无华的田间地头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不仅博人眼球,还为美丽乡村的旅游添了把火。这就是胜桥镇苍坪村的彩色水稻,呈现出颜色多样、深浅相间、与众不同的田园风光,煞是美丽。虽然这三种水稻产量较普通水稻低,但售价高、营养价值丰富,同时也较常规水稻更具特色。

  让农业牵手创意,把稻田打造成风景。农旅结合,农民种出来的既是农产品,同时也是旅游产品。现在的五彩水稻不仅结出了缤纷的大米,还把单纯翠绿的田野编织出了一幅稻田画,吸引不少游人慕名而来,也带给他们更多的惊喜。

  三、崔家老屋

  进入大茅坪的崔家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棵珍稀的珊瑚朴。据《常宁县志》记载,此树至今已有415年的树龄,远远往去,凝重而苍桑。树上很多藤蔓,与树身缠在一起,连成整体,叹为奇观。树干的中段酷似男女生殖器,所以当地人称之为“阴阳树”。不可思议的是,此树曾已枯死,如今却重新萌发新枝。当地老人告诉我们:老树新芽,寓意着华夏盛世,国泰民安。

  村南有一棵512年的铁树,胸径0.4米,高4米,冠幅达3米。枝繁叶茂,遒劲苍翠。上世纪日本侵略者还在树身留有刺刀印记。村里人都说每逢此树开花或长出新的叶片,就一定会有喜事降临,非常灵验。

  与铁树一墙之隔有一棵香枫树,硕大的主杆撑起巨大的华盖,高耸挺拔,树干上下几乎一样粗,需三个成年男子才能环抱,恰似孙悟空的金箍棒,村里人给它取名为“定海神针”。

  崔家老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这些古民居,栋栋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无论是它的水磨青砖,还是门当户对,或者是它的砖雕、石雕、木雕,工艺都十分精湛,让人叹为观止。

  该村是一个典型的文人村落。青山环绕,秀水萦回,周边环境良好,不仅适宜居住,而且人才辈出。封建时代,全村涌现出大学士多人,官至五品、六品、少将等。

  四、泉峰观

  胜桥泉峰观,是常宁著名的宗教圣山,离市区15公里,海拔600米,此山一峰突起,“蜿蜒耸秀,直上五里许”(《一统志》载),东西陡峭,如“竖旗矗立”;南北坡缓,似双龙朝圣。昔时古树参天,寺观卓约,幽道鸣泉,胜极一方。今松杉数顷,四时葱翠,鸟语花香,亦具风采。自古即为佛、道名山。因昔日山上有道观名“泉峰观”,后人将山以观名,也有人说是山顶有泉,故名泉峰。

  常宁市作家协会原主席彭昭维曾对泉峰观作了详情描述:

  常宁市峰顶西侧,有谢仙岩。一岩石悬空突兀,形似虎口,岩下平整,可容三、五人坐避风雨。相传唐开元中,游方道人谢映登曾练真于此。“樵者值之问其名,自呼曰谢道;询共食,出桃自啖。樵者乞一枚食之,负薪下山,觉两腋风生,归家数日,不饥不渴。复往寻,不获,唯见岩上留句云:仙人有道今骑鹤,俗子无缘莫问津。”(载《雍正常宁县志》)。后人亦多见岩上“谢映登到处”石刻。今遍寻峒中,古迹不存,想是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岩石风化所毁。然岩洞依然,传说依然,游人至此,闭目静坐,莫不觉超然世事,飘飘欲仙之感。

  峰顶涌泉处,雅号天池。终年不枯,冬暖夏凉,可供十数人饮用。春夏晴日清晨,偶见池中蒸气袅袅,如烟如雾,直升天空,汇以山雾浮云,良久不散,有时还现彩虹,人们传以“神蛙吐雾”,见者莫不惊奇。

  池畔之泉峰观,古为湘南道教祖庙,坐西朝东,规制虽不宏伟,然一排五间,大殿居中,红墙黄瓦,画栋雕梁,亦是玲珑雅致。且终日香客接踵,香烟缭绕,气象旺盛。现在其北侧山腰之泉峰寺,西侧山脚之观音庵,皆飞檐翘角,古朴阔卓,规制宏伟,声色非凡。

  泉峰观景甲一方,最胜当在山顶。顶上有坪,宽10米见方,置身其中,四处皆空,疑人天际。鸟瞰西侧山下,只见一汪泽国,波光粼粼。大小岛屿,星罗棋布,如伞如盖,如蚌如螺,难以胜数。三、五游船,往来其间,如鱼逐浪,妙趣横生;七八水鸟,翱翔湖面,似蜻蜓点水,乐在其中。山影人湖,湖光映山,如此画面,非天师泼墨,难肖其妙。

  胜桥采风,希冀中的山青、水秀、田韵、绿脉、文魂、村美,一幕一幕地出现在笔者的面前,身临其境,抑止不住心中那份感慨:“时政暖风朝气盛,美丽乡村胜花时。”由衷地为胜桥人们祝福,为胜桥人们点赞。

来源:

作者:张朔夫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