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吕小宝 郭 华 撰文:本报记者 谭晓波 图片:本报记者 周 琪 常宁市委宣传部提供
常宁被誉为“世界铅都”,以铅锌为主的有色产业曾盛极一时。2011年,该市被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同全国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常宁面临着“资源竭而城市衰”的困境。同时,粗放型加工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使该市工业发展显得后劲不足。
“逆境求变,转型创新才能有出路。”常宁市委书记刘达祥市委班子创新思路,另辟蹊径。近年来,该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负重起跳,通过创新驱动破解资源型城市“转身之困”,把工业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承接产业转移“组合拳”,逐步告别铅锌工业“一柱擎天”的产业格局,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转’出了一片新天地,推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吴乐胜介绍,2018年,常宁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6.5亿元,增长8.5%,高出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经济综合实力位列2018中国中部百强县第60位。
铜铅锌产业基地烧铸车间生产线已部分投入生产
常宁成为湘南湘西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承载地
水口山金铜项目工艺先进
传统产业转型
—— 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身
过去,作为常宁工业的“主战场”,水口山经济开发区的很多冶炼化工企业“规模小却污染大、产值少却市场乱”。一些企业经营者恶性竞争,导致行业混乱。
所幸的是,如今已大不同往日。依法关停23家涉重金属污染企业、将11家冶炼企业关停整合为1家粗铅项目、将17家硫酸锌企业整合重组为4家化工企业入驻工业园区……老企业整合后,能耗降了,产值却升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阵地。“以前既做电解铅,也做粗铅、氧化锌等产品,现在只有电解铅一个项目了。”“志辉冶化”董事长朱志辉介绍,公司以前看到什么产品销路好就做什么,技术含量不高,是典型的粗加工企业。
随着淘汰落后产能,“志辉冶化”投入3000余万元升级改造电解铅项目,进行精深加工,同时将粗铅项目关闭。升级改造后,电解铅年产量由以前的2万吨提升至5万吨,而且在能源改造实施后,企业的污染排放几乎为零。
“沿江锌业”,主要产品为次氧化锌、一水硫酸锌、七水硫酸锌,老厂位于湘江边。2012年,企业率先整合搬迁进驻水口山工业园,按年产2万吨次氧化锌、3万吨硫酸锌的规模进行设计,采用更为先进的工艺流程和工艺设备。全新的“沿江锌业”,产能产值均大幅提升,成为行业领跑者。
“如果仍然是粗放式的生产经营,必将会被淘汰。谁先整合、谁先转型升级,谁就赢得了主动权。”“华兴冶化”负责人说,企业整合、搬迁入园,不仅有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更有力地推进常宁市有色产业的转型升级。
工业企业由粗放型转为精细制造加工型,工业经济质量更高。2018年,常宁市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68.27亿元,同比增长6.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达8.3%,名列衡阳市第一;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达150亿元,比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4.1%。
新旧动能转换
—— 从“十年亏损”向“首次盈利”突破
2月18日,记者走进位于常宁市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内的铜铅锌产业基地,惊喜地发现: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过去的荒山之上一座千亿级产业航母已强力崛起。
据了解,项目拟投资100余亿元,分期实施新建30万吨锌、迁建10万吨电铅及稀贵综合回收系统、改造扩建20万吨铜工程,最终形成“30+30+10”的具有五矿特色的铜锌铅产业示范基地,年产值可达1000亿元。2018年12月26日,铜铅锌产业基地30万吨锌项目的2号焙烧炉开始投料,该基地正式投产。
从株洲清水塘到常宁水口山,株冶铜铅锌产业基地项目绝不是一次简单的复制搬迁,而是一场新旧动能的转换之旅。铜铅锌产业基地项目采用国内外铜铅锌冶炼先进技术,环保投资28亿元,占建设投资比重超过30%,建成后将成为绿色冶炼的标杆,可实现湘江流域SO2减排15000余吨/年。
“铜铅锌产业基地项目先进的冶炼技术和环保工艺,不仅改善了水口山的环境,而且带动了整个园区的工业升级和环保升级!”常宁市主管工业的副市长段鸣告诉记者。
在铜铅锌产业基地项目的带动下,百年老矿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技术进步也在加速。康家湾矿把原来的用石灰工艺选矿改成了无石灰工艺,既节省了成本,也解决了废水处理的环保问题,还提高选矿技术指标。采用三浸渣选银透硫工艺之后,二氧化硫排放大幅减少,每年还能从废渣里捡回30吨以上的白银。
这是一组喜人的数据:2018年,水口山集团一举甩掉了长达10年之久的“亏损帽”,首次实现盈利2.1亿元。
承接产业转移
—— 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蝶变
工业经济转型给常宁带来连连惊喜。由于产业链完备,在技术、产业政策等方面占领了行业的致高点,常宁魅力倍增,吸引力空前彰显,更是在承接产业转移激烈竞争中拔得头筹。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是全国闻名的牛仔之乡,是中国最大的牛仔服装产业基地。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调整的深入,新塘镇的纺纱、织布、印染、服装等整条产业链快速向其它区域转移。牛仔服饰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能拉动地方经济增长,还能促进百姓就业、产业扶贫等。因此,新塘镇抛出“绣球”后,引来国内众多地区踊跃争抢。
2017年12月29日,湘南纺织产业基地正式落户常宁。作为衡阳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重大成果,湘南纺织产业基地成功列入全省100个重点项目库,同时被衡阳市委、市政府纳入振兴衡阳实体经济“一体多翼”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一翼。基地将用新的生产工艺、新的环保处理方式,确保环境不污染的前提下,承接至少300家企业,达产后服饰年产量15亿件,年产值1000亿元,带动10万人口就业,打造世界级纺织产业基地,助推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在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过千亿元。
缘何湘南纺织产业基地最终能成功落户常宁?段鸣表示,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是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承载地,不仅能促进牛仔服饰产业调整升级,还能依托开发区的冶炼化工企业进行循环利用,大大减少生产成本、建设成本及管理成本,实现绿色环保生产。同时,水口山经济开发区有着牛仔服饰生产所需的适宜气候及服装大批量出口所需的水陆交通条件。
“火爆程度远远超出了想象。”水口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主任尹建恒表示,“千亿航母”的聚集效应正在逐步凸显,园区已经由以前的招商引资变为现在的招商选资,前不久一次性落户十个企业,这在以前是没有的。
“服务是最好的邀请函,要让企业留得下,发展好!”吴乐胜介绍,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常宁市委、市政府创新性采用平台招商和产业链招商两种方式相结合,通过创新搭建管理和金融平台,解决基地建设的人和钱问题,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常宁市建设承接平台,提升产业园区发展平台,按照“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双创平台”的要求,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鼓励建设绿色多层标准厂房和共享服务设施,加快建设集研发、设计、检测、中试、外贸等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园区与高铁、南岳机场、高速公路、省道的联通项目建设。与此同时,实施“互联网+”行动,建设智慧智能园区,实现园区由单一产业开发向综合配套服务转变、由产业服务平台向创新发展平台延伸。
“工业经济转型将为常宁经济社会发展腾飞插上‘绿色翅膀’!”刘达祥表示,下一步,常宁将以“跻身全省十强、迈向全国百强”为目标,以“产业主导、工业主打、统筹城乡、全面发展”为主线,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实现“换道超车”。
湘南纺织产业基地效果图
常宁远眺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吕小宝 郭华 谭晓波 周琪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