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曲潭曾是常宁东西方向的交通要冲
2019-03-14 09:49:17 字号:

  “三南路”上新建的曲潭桥

  原迂回河道围绕的唐家洲如今都建起了小洋房

   曲潭桥东观音阁全貌

  古树名木保护牌

   远观曲潭古樟

  远眺曲潭桥

近观曲潭桥

  曲潭桥墩

  ■文/图 本报记者 胡建军

  通讯员 宁丽艳     

  老地名由来:

  曲潭又名回水湾,位于常宁城东5千米处。曲潭因发源于桂阳县天子地的潭水在下游迂回曲折形成深潭,而得名。清同治《常宁县志》记载:“曲潭,潭水大曲,俗名回水湾”。

  老地名特色:

  曲潭是常宁历史上行政区划最早的老地名之一。境内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曲潭桥,曾是常宁东西方向一个重要的交通要冲。位于桥西头的一棵200多年古樟,至今仍苍劲挺拔,生机盎然。

  1月18日,常宁市委第十二届四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常宁市宜阳街道析置曲潭街道的决议(草案),标志着这个常宁历史上行政区划最早老地名之一的乡镇,由乡村成为城区一部分。

  因潭水在此迂回曲折而得名

  常宁市本土文史专家滕健介绍,发源于桂阳县北天子地的潭水,全长70千米,境长45.4千米,流域面积459平方千米。曲潭之名,潭水在下游迂回曲折形成深潭,被人们称为曲潭。后来人们在曲潭边上相继建村安居乐业,又因潭水在此处弯曲呈月牙形,被俗称回水湾。

  据清同治《常宁县志》《常宁县民政志》记载:明崇祯十一年(清崇德三年,1638年)至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行户里制度,后改里为保。常宁下设曲潭、斛林、官板、石羊、西阳、枯江、东塘7个保。嘉庆年间(1769年—1820年)常宁改乡后,又下设曲潭、枯江、斛林、西阳、官板、东塘、石羊、新泰8都。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常宁全县的乡(镇)合并为14个乡(镇),其中的六合乡驻地就在曲潭。

  1958年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之前,曲潭是一个小乡(镇)。1960年3月,常宁全县15个大公社划出包括曲潭公社在内的46个小公社,并一直延续到1984年政社分设时,曲潭公社改名为曲潭乡。1995年撤区并乡,曲潭乡与乌此乡合并,改称宜潭乡,后并入宜阳镇。2007年,宜阳镇析设宜阳、泉峰、培元三个街道,曲潭划入宜阳街道。2018年,常宁市人民政府决定增设一个街道办事处,定名为曲潭街道办事处,经常宁市委第十二届四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审议通过,目前正待省政府批复。

  如今人们看到的曲潭,已不复史料记载的迂回曲折景象。1953年,在时任常宁县一区(包括当时的曲潭乡在内)区委书记吴少凡的主持下,将潭水改道;1975年,时任常宁县委书记唐盛世蹲点回水湾,将原迂回河道围绕的唐家洲整平,开垦良田20余亩,利用原河道养鱼。在当时的条件下,两位父母官之举既疏浚了河流,又减少了水患,还为当地乡民增加了耕地。但回水湾这一自然景观不复存在,实为遗憾。

  曾是常宁至耒阳的交通要冲

  滕健说:“在今320国道还没修建之前,曲潭桥是常宁至耒阳的交通要冲,当时的官道即从曲潭桥上而过。这官道西通常宁县城,东达盐湖、荫田,桥上人流如织,蔚为壮观。”

  他介绍,相关史料记载,曲潭桥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清同治年《常宁县志》记载:“曲潭桥,县东十里,一座三拱。明成化间知县谢廷皋重修,上有亭。康熙十一年知县张问明重修。”

  关于桥的来历,在大屋李家仍传诵一个民间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官员经过回水湾,看到河两岸的两棵樟树枝繁叶茂,两树的枝干还在河中相交,行人可顺着樟树过河甚是奇异。于是官员将樟树相交处砍掉,并在樟树旁建桥过河。此后大屋李家就流传一句俗语:“樟树尾子打过河,果当几给顶子用箩撮。”意思是此处人杰地灵,将人才辈出。

  滕健告诉记者,昔潭水两岸树木翁郁,桥上有亭,风景雅致。明一文人经此,触景生情,曾出上联:“曲潭桥桥上弹曲曲流水”,数百年来,尚无工对。

  三多林与樟仙庙

  在走访过程中,曲潭桥东头的樟仙庙和西头的古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滕健介绍,2003年12月,常宁市政府颁发的古树名木保护牌显示,古樟树龄200年。但在清雍正《常宁县志》中,将该古樟列为当时县内三株古樟之一。高百尺,大数十固,枝叶婆娑,其荫数亩。虽饱经沧桑、数遭雷击,然幸存半臂,今仍苍劲挺拔,生机盎然。此外,清同治《常宁县志》还有曲潭桥寺观的记载:“三多林,县东十里曲潭桥。”

  重修后的樟仙庙

  那么,三多林与现存的樟仙庙又有何关系呢?网友风清羊分析,据《常宁县志》中“康熙十一年知县张问明重修”的记载来看,张得或张问明之说皆有可能。张得,是明昭信校尉,其具体事迹不详,但其墓在曲潭桥北,较为符合人们理想中羽化成仙的说法。张问明,在康熙年间担任常宁知县,曾主持重修曲潭桥。或许被当地人称为张贤人也未可知。但从目前存有的樟仙神像来看,樟仙性别为男,且戴着官帽。或许,樟仙就是张得、张问明以及本地乡贤的合体。他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后来被人们尊称为樟仙。樟仙庙的传说也一直流传至今。

  但可惜的是,樟仙庙后被改为粮仓和回水湾小学。几经沉浮,樟仙庙不复存在。但樟仙信仰却一直留存在当地百姓心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曲潭桥东建起了观音庙,后又重建樟仙庙。如今,虽然因“三南路”的修建,曲潭桥不复当年官道的盛况,但其背后的故事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研究常宁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地育人杰护桑梓

  滕健介绍,曲潭居民以李氏为众,人们皆称曲潭李家。据《曲潭李氏族谱》记载:“曲潭李氏,鼻祖文五公,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江西泰和迁此,始立家室,繁衍开发,延续至今。”600多年来曲潭李姓人才辈出。其中,以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的士人李孝经为最。

  李孝经,字竹溪,嘉庆七年(1802年)出生在曲潭一书香门第,道光十二年(1832年),乡试中举,后多次赴京应试,一直未能高中,但并没妨碍他后来为保卫家乡平安,发展家乡教育事业殚精竭虑。

  咸丰元年(1851年)五月,洪秀全率太平军至桂阳,李孝经与众县绅率团勇拒太平军入境。次年八月,太平军占领郴州,李孝经会同绅士22人请求办团练,征得常宁知县批准,设籍防局,开始倡办团练,设32团于四乡,每团100至200人,由团绅率领,听候籍防局调遣。

  咸丰三年(1853年)至咸丰七年(1857年),李孝经率常宁团练不但配合曾国藩、罗泽南的湘军,抵挡了太平天国起义军数次进攻,还镇压了县内大大小小10余次打着起义军旗号的起义。此外,他为唐训方的训字营筹集了两万两白银作军饷以及大量的军需物资,还为唐训方在常宁招募湘军作了大量工作。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胜利后,经唐训方和曾国藩向朝廷奏保李孝经任广西知县。后来,唐训方做直隶布政使时,又奏保他去直隶州做知州,但李孝经均未履任。他一边致力于家乡教育事业,一边编修县志。

  李孝经一生担纲双蹲书院,传道授业解惑,为常宁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治七年(1868年)《常宁县志》始修,两年后才付梓。当时主修者为唐训方,撰修者为李孝经及其常宁诸多文化名流,但实际主持者是李孝经。

  清同治《常宁县志》是一部记录常宁历史的优秀志书,也是研究常宁晚清社会经济、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更是当今“资政”“教化”的重要史料来源。1879年,李孝经因病逝世,享年77岁,县内士子莫不挥泪相送。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胡建军 宁丽艳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