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衡阳风华·70年70人 | 刘和平:“金牌编剧”情系衡阳保卫战
2019-10-15 18:48:36 字号:

  编者按

  在时间的碑林里,总有一些人、一些事,铭刻在那里。

  他们是革命者、拓荒者、奋斗者,更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但他们从来不是天生就矗立在那里。他们的每一步,都是激昂、坚守与担当。他们如丰碑般树达与铭刻,也如帛书般耐读与沉思。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衡阳市委网信办、红网衡阳站联合推出“衡阳风华·70年70人”网上展览活动,利用红网、“衡阳发布”等网络平台,通过系列报道、集中展览、网上互动、对外宣传、结集成册等,对历史致敬,发时代宣言,向先进学习,为衡阳聚力,将精神承扬。

  为省域副中心而聚力,为最美地级市而奋斗,继往开来,砥砺前行,让我们走近那些人、那些事——

  刘和平,国家一级编剧、小说作家、历史学者,湖南衡阳人,从影20年,他写出了《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等兼具收视和口碑的历史大剧。刘和平并不高产,但他所创作的几部作品几乎囊括了中国电视剧奖项中的所有最佳编剧。其中《大明王朝1566》在豆瓣上的评分更高达9.7分,是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电视剧。他的作品多为历史正剧,因此刘和平也被称为电视剧界的“历史学家”。而如今,他正准备以家乡的“衡阳保卫战”为题材,拍摄大型院线电影《援军明日到达》。

  家族传承 埋下创作的种子

  刘和平1953年出生于衡阳市,父亲是衡阳地方剧团的编剧,母亲是戏曲演员,他从小每天在剧场中看戏识字……如此环境熏陶和父亲的教导下,让刘和平很小就埋下了自由创作的种子。

  15岁的刘和平和父亲一起下放到湖南邵东农村,白天干农活,晚上从父读书,背诵《古文观止》、唐诗宋词等成为日常功课。其第一本攻读的史书为《御批资治通鉴》,工具书为《康熙字典》、《辞海》。打下了厚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

  18岁凭借吹笛子的特长进入县剧团,到21岁考取成为中学教师,再到29岁凭编剧处女作《安史之乱》正式进入剧作家行列,并在31岁时因创作的《甲申祭》获得曹禺文学奖,插上创作翅膀的刘和平一路稳扎稳打,积蓄着力量。他也因此得到了出任衡阳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的机会。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望,1985年,刘和平踏上了仕途。

  因为受父亲的深刻影响,刘和平人际关系里写得最好的,就是父子关系。在写《大明王朝》时,刘和平突然想起在父亲去世前三天的一段对话。“我把他从五楼背下来,他就问我,你背不背得动,我说背得动,这就写在《大明王朝》嘉靖最后要龙清背他,问他背不背动。”

  舍去权力 获得创作的自由

  但从内心里,相比起出将入相仕途的生活,刘和平“宁愿选择一个独立的工作,在自律的同时得到自在”。因此在父亲去世后,他毅然辞掉所有职务,选择一门心思投入文学创作之中,“其实就是一种任性”。但父亲对他的言传身教一直是他作品中重要的灵感来源。

  到衡阳的山上进行闭关创作,已经成为了刘和平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他享受着这份创作所带来的孤独和自在。谈及自己的孤独,刘和平引用加缪的观点,认为解除孤独的唯有一点,就是跟广大的人民大众站在一起,使自己的作品让人民大众看到,能够有共鸣。

  从《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到《北平无战事》,无论是无人理解的君王,斗争失败的臣子,还是忍饥挨饿的百姓,细看下去,都是一幅众生皆苦的画卷。

  力求“真” 创作全为代表时代

  坐拥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奖,刘和平的创作履历虽然简单却分量十足。其中《大明王朝1566》的豆瓣评分高达9.7,被无数网友和观众称为“神剧”。

  然而观众们不知道的是,他们所看到的刘和平每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物,都是他在创作时自己“演”过一遍的:他口述一句,助理记录一句,连标点符号都要字斟句酌。这样的创作更精确,思维密度更大,也更累。但他即使因此累倒也不懈坚持,“我的创作是给时间看的,希望若干年之后还有人看,这是代表时代的作品。”

  被刘和平称为“最困难一部剧”的《北平无战事》,创作历时7年,成稿80万字,开拍前光片名就改了4次,其中刘和平对于剧中思想价值的突破让投资方忧心忡忡,也令这部剧7获投资又7次被撤资。在无人敢投的情况下,他干脆亲自上阵拉民营企业进行投资,并且创作费、总制片人费用等一概不收,“等到拍完了播出了赚钱了,再给我,就敢这么跟你赌。”用他自己的话说,当不为名利只为对“真”的追求而创作的时候,这份“真”就一定能追求到。

  眼下,已经66岁的他仍然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而是投身历史季播剧《北斗南箕之歌》,以及展现抗日战争中经典战役“衡阳保卫战”的电影《援军明日到达》创作之中。

  电影《援军明日到达》就是一部写给时间的作品,刘和平对这部电影很有信心,希望可以让中国的战争片在美学上升一个新的高度。《援军明日到达》写的是衡阳保卫战,擅长写历史戏的刘和平这一次将视野放到了家乡在抗战中的这场战斗,他的感情是特别真挚的。

  发生于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战役,衡阳军民以18000余人的兵力,抵挡日本4个师团13万兵力的进攻。衡阳保卫战在防守上准备时间短,而守军又在常德会战中遭重创,在未及时得到整补的条件下坚守47天,是抗战期间单城守城时间最长的纪录。

  衡阳保卫战因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中国军队正面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也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因拍摄电影《援军明日到达》,刘和平多次返回家乡参与电影座谈会,考察衡阳保卫战遗址、武器和战士的服装,并亲自选址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历史场景。

  刘和平笑言,自己的年龄和对作品的严格要求,让如今的他创作起来更加辛苦。但是身为典型的湖南衡阳人,他就是“有韧性,停不下来”。

来源:衡阳发布公众号

作者:蒋楠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