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灯戏组照丨吴向荣 摄
常宁马灯戏又称“盘古洞”,意为盘根问底,盘问古人、古事、古物。其起源在常宁流传有两个版本。一种说法是:常宁马灯戏起源于清朝末期,三角塘镇泉塘村的老、少廖春华(他们是父子,因后人无从得知廖春华父亲的姓名,便称他们为老、少廖春华)从外地学来此艺,并综合其他剧种,将历史上的故事编排出来在家乡演出,深受家乡人们喜爱,于是在三角塘镇慢慢流行起来。另一种说法:公元1900 年,时年 15岁的“瑶老估” (名不详)师从衡南县民间艺人学马灯戏,并跟班演出,主唱“花旦”兼“小生”“丑”角。30多岁学成回家,一边面授其子周秀品与邻居周秀汤,一边在常宁招收学徒,传技授艺。1957年在明亭公社 (今盐湖镇)组建“弦塘剧团”。“文革”期间该团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8 年受文化馆专业老师重点培训、扶植一直没有停止过演出。
马灯戏的演出形式以舞台演出为主,有演出场地、文武乐队和服装道具,演员需化妆换装,在演唱形式上吸取了各地戏曲精华。一戏多腔,有曲牌50 多个,小调40多个。在演唱腔调方面与湖南花鼓戏有类似之处,但也有很大区别,最大的区别是腔调不同。马灯戏以三字调、安腔、黄腔、洞腔、下河调、川子调、赶子调等调子为主。现在的花鼓戏调子有很多是以马灯戏为基础加以改编,如花鼓戏的双川调是马灯戏的安腔改编而来,马灯戏剧本《大盘洞》也被改成花鼓戏唱法。据花鼓戏“打铜锣”“补锅”的作曲者本人介绍:这两首广泛流行的歌曲,就是根据马灯戏的曲调改编而成。
马灯戏在着装与化妆方面又与京剧有些类似,在动作步伐方面都有规范和讲究,对演员的表演要求较高。旦角步态轻盈,形象生动。丑角幽默诙谐,滑稽伶俐。角色扮演者表情细腻,感情真切让观众心旷神怡,宛若故事中人。
常宁马灯戏的现存曲牌有:三字调、安腔、黄腔、洞腔、哀腔、哀川、补瓷缸、骂鸡腔、讨学钱、打铁锅、垛句、数羊、卖杂货、东调、西调。常宁马灯戏的现存小调有:十摸、烧火、十月花、采茶、龙船歌等。
从常宁马灯戏的基本特征看,它与我国戏曲发展史存在着一根极为“对应”和“吻合”的链环,同时也保留它自己的独特之处。一场马灯戏便是一堂历史课和一个短集电视剧。戏里述说的是古时候的事情,有传说中的神话,也有现实中的生活;有做人的大道理,也有难断的小家事;有让人看了笑痛肚皮的剧(当地人又称“笑戏”);也有让人伤心流泪、咬牙切齿的悲剧(又称“苦戏”)。马灯戏的一场戏可以分为几段(相当于电视剧的上、中、下集), 最长的一场需要演出一天一夜。
1925 年,常宁成立了农民协会,其中有四名马灯戏演员参加了农民协会。马灯戏演员廖明达为农民协会主席,唱武生的廖德英为联络员,以演戏为掩护开展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廖明达带领常宁农民参加了湘南起义,廖德英则在常宁的南门被国民党残忍杀害。
常宁马灯戏目前有剧团两个,分别为三角塘镇马灯戏剧团和盐湖镇马灯戏剧团,均为民间性质,年出场次约为120余场,演出的剧目主要有:《百忍堂》《打锡壶》《郭子仪庆寿》《杜十娘》《双别窑》《杨子荣过江》《双斛包》《补瓷缸》等等。现存曲牌有: 三字调、安腔、黄腔、洞腔、哀腔、哀川、补瓷缸、骂鸡腔、讨学钱、打铁锅、垛句、数羊、卖杂货、东调、西调。现存小调有:十摸、烧火、十月花、采茶、龙船歌等。革命剧种《红灯记》《智取华山》《衡阳群众来巡村》等。他们常年活跃在常宁、耒阳、桂阳、衡南等县市区,从业人员三角塘镇有31人,盐湖镇有28人。常宁市文化馆作为其重要的保护单位一直致力于挖掘、抢救和保护常宁马灯戏,其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廖伦双更是为传承和发展马灯戏而竭尽全力。
来源:穿越时空的记忆-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穿越时空的记忆-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源源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