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七月半的脚步在指尖轻轻划过,终于,这个充满哀思与敬意的节日,悄然来临。今年,我的父亲离开了人世,按照乡下的说法,这是他第一次从阴间归来,与我们共度这个特殊的节日。
七月半,在我们乡下,意味着从七月初七到十五的这段时间,又称为“中元节”或“鬼节”。初七,小鬼门关开启,阎王允许未满甲子的亡魂重返阳世,牛郎织女才得以相会。而到了初十,大鬼门关洞开,那些已满甲子的亡魂也回到了亲人身边。在这个日子里,我们以最深的虔诚,准备新鲜的水果、点心和美酒佳肴,祭拜已故的亲人,祈求祖先的庇护。
无论身处何方,家人、亲朋、邻里,都会在清明节和七月半这两个重要的时刻回到故乡,祭拜先祖。他们或提前数日,或至少在初十上午抵达。
回家的第一件事,是打扫卫生。全家老少齐心协力,各司其职。男子汉们展示着力气,从井边到院子,轻松提水,洒脱地倒下,水花四溅中,尘土被洗净。而女人们和孩子们则用细致的目光和灵巧的双手,将家具擦拭得光可鉴人。在欢笑和说闹中,久违的乡情和亲情再次盛开。
到了初十下午,孩子们开始忙碌起来,他们穿梭于邻里之间,收集祭拜用的纸钱、香火、蜡烛和鞭炮。他们的效率高得惊人,每家每户都照顾周到,让人不禁赞叹。
随后,大人们和孩子们一起,从田间取来泥土,铺成一条通往祠堂的路。这条泥巴铺就的小径,是对祖先归来的敬意。
当夜幕降临,全湾的人聚集在祠堂前,庄严而肃穆。长者点燃香火,口诵祭文。随着第一串鞭炮的炸响,年轻人手持香火,快速插在泥路边。同时,鞭炮声在路边响起,宣告着“祖公祖婆进湾了”。一时间,鞭炮齐鸣,烟花绽放,场面热闹非凡。
祭祀结束后,人们将祖先接回家中,桌上摆满了各色食品。尽管现代生活让孩子们对这些食物不再那么向往,但我们对亲人和先辈的思念与崇敬之情,永远不会改变。
在鞭炮声和泪水中,仿佛能看到父亲和其他已故亲人的身影,他们围坐在桌旁,谈笑风生。在这个七月半,我们以最深的敬爱,迎接他们的归来,愿他们的灵魂得以安息。
作 者:李柏清
编 辑:刘姝彤
二 审:袁丹
三 审:刘朝文 胡敏 刘阳
新闻热线:0734-7221155
投稿邮箱:XMT19176751553@163.com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下载“大义常宁”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李柏清
编辑:刘姝彤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