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周敦颐的莲之魂与道之韵
2024-11-02 12:02:32 字号:

周敦颐的莲之魂与道之韵

20200706170359_92934.jpg

在历史的长河深处,悠悠岁月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缓缓流淌,其间闪烁着无数璀璨星辰。北宋时期,有这样一位先贤,他以莲自喻,于污浊尘世中独守一份清高,以超凡脱俗之姿,镌刻下不朽的精神印记。他,便是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一位在政坛与学界均留下浓墨重彩的智者,其生命轨迹如同他笔下那朵不染尘埃的莲花,穿越千年时光,依旧绽放着璀璨的光芒。

莲之韵,道之初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这不仅仅是周敦颐笔下对莲之美的颂歌,更是他个人品格的生动写照。在国学教室里,每当这段文字响起,学子们的目光中便闪烁着对纯净与高洁的向往。这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诵读,更是对周敦颐精神的传承与敬仰。

在道德讲台上,它成为了师德师风的标杆。而在朗诵比赛的舞台上,这激昂的旋律,化作一股清泉,洗涤着每一个渴望心灵净化的灵魂。一位参赛者深情地朗诵着《爱莲说》,声情并茂,仿佛将周敦颐的精神力量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观众席中,有人泪光闪烁,有人低头沉思,这场朗诵不仅是对文字的演绎,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朱熹曾以:“千年道统新吾宗,万世儒宗首此翁。” 之语赞颂周敦颐,这不仅是对周敦颐学术地位的肯定,更是对其人格魅力的崇高敬仰。

周敦颐的一生,恰似那朵生于淤泥而不失其洁的莲花,他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君子之风。在政治的漩涡中,他坚守清廉,不为世俗所染;在学术的殿堂上,他深耕细作,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生命,就像一首悠扬的乐章,回响在历史的长空,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与美好。

1000 (1).jpg

少年孤苦,志存高远

周敦颐生于北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的一户普通人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生活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了他和母亲的肩上。然而,命运的坎坷并未磨灭他的志向,反而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年幼时,周敦颐常常一个人坐在田埂边,望着天边的白云发呆。一天,他偶然间看到一朵莲花在池塘中傲然绽放,虽身处淤泥之中,却洁白无瑕。这一幕深深触动了他,他心中暗自立下志向:要像那朵莲花一样,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要保持自己的清白与高尚。

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其母携他投奔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得舅父悉心栽培,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学与品德。在衡阳西湖爱莲亭讲易台上,他耕读不辍,植莲立志,将莲之高洁融入自己的灵魂深处。他常常在莲花盛开的季节,邀约同窗好友一起吟咏,抒发心中的理想与追求。

十余载光景,他承恩道州“三濂”之庇护,泽惠衡岳山川之灵秀,潜移甥舅之深情,默化郑向之言传身教。这段经历不仅为他日后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基础,更铸就了他坚韧不拔、清正廉洁的品格。他常常在课余时间与郑向讨论国家大事,展现出超出同龄人的智慧与见识。

远眺毘帽峰,犹若毗卢帽(摄影:崔建华)_看图王.jpg

仕途坎坷,清廉自守

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冬,周敦颐任郴县县令(今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在郴县任职期间,他面对的是复杂的政治环境和艰巨的治理任务。然而,乡愁难解,他仍返于衡阳郑向故里。约一叶小舟,朝辞衡州,沿湘江入舂陵,左耒阳右常宁,两岸风景如画,思绪万千,不禁朗诵起《汉书·地理志》“衡阳郡,高帝置。莽日难平……舂山舂水出……。”不知不觉渐至大义山毘帽峰下,山峰突兀,庙宇似帽,白云飘忽其间,幻有几分仙境。这里便是阳嘉洲,俗话说“早也阳嘉洲,晚也阳嘉洲”,就此借宿落伙铺。上到阳嘉古渡码头,不远处有一个石砌摆渡亭,只见两扇虚避风寒却有些沧桑岁月的侧门,有感而发:“有风还自掩,无事昼常关。开阖从方便,乾坤在此间。” 奇哉?莫不是他与天地山水通有灵犀?不信你读毘帽峰上元帝庙的对联:乾坤都到眼,日月正当头。横批:果是名山。翌日,河水渐急,舟行愈缓,一路识得罗渡风土,白沙古街,临郴县,责任上肩,夙夜在公。

周敦颐的仕途虽非一帆风顺,但他始终秉持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从郴县县令到桂阳县令,再到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直至广南路提点刑狱,他每到一处,都致力于兴教办学,清判明断,深受百姓爱戴。

在郴县,周敦颐首修学校,教化民众。他深知教育是改变地方风貌、提升民众素质的关键所在。因此,他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他们后来都成为各地的栋梁之材。同时,他还注重司法公正,清判明断,解决了许多长期积压的疑难案件。赢得了民众的广泛赞誉。有一次,一位老农因土地纠纷被恶霸欺压多年,告状无门。周敦颐得知此事后,亲自下乡调查取证,最终为老农讨回了公道。此事在民间传为佳话,百姓们纷纷称赞他为“清官”。

在合州任职期间,周敦颐更是广邀学者前来讲学论道。他的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拜访交流。其中就包括苏洵、苏轼、苏辙等文豪。他们与周敦颐共同探讨学术问题、交流思想心得,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周敦颐与苏轼的友谊尤为深厚,两人常常深夜长谈至天明,二人激烈而富有建设性的辩论,不仅提升了彼此的思想境界,也为后来的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敦颐的清廉自守,更是为后世树立了典范。据记载,他在南昌任职时,病重苏醒后,家中仅有一破箱衣物,钱不满百。他的这种简朴生活方式,反映出他对物质的淡泊与对理想的执着。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风霁月。” 曾国藩在《圣哲画像记》中,则将其列为三十二圣人之十三,足见其在士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图为翠竹欲滴 郭兴成摄.jpg

学术贡献,理学宗师

周敦颐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和清廉的官员,更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创立了以“太极”为核心的宇宙生成论,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著作《太极图说》《通书》等,深刻阐述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太极图说》中,周敦颐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哲学思想,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无极而生太极再由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等万物。这一思想不仅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为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阐述这一思想,他曾在郴县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学术讲座,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听讲。他深入浅出地讲解着太极与万物的关系,让听众们豁然开朗,纷纷赞叹不已。

在合州任职期间,周敦颐组织当地士人一起探讨理学,并对《大学》《中庸》等经典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濂溪学派”。他的学生程颢、程颐等人深受其教诲,成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将周敦颐的思想发扬光大,形成了理学的体系,使得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周敦颐还提出了“诚”为万物之本的思想体系。他认为“诚”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属性,也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只有具备了“诚”的品质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了践行这一思想他常常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和影响周围的人。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人格品质。

3469728d95e40818980890c6246acfe1cdda2c741720693786.jpg

莲之精神,永世传承

大道至简,太极无极,爱莲仕廉,殚见洽闻。周敦颐的一生,是对“莲之精神”的最好诠释。他以莲自喻,不仅是因为莲之高洁美丽,更是因为莲所蕴含的坚韧、清廉与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为官之道上,更融入了他的学术思想与人生哲学之中。

周敦颐生活在动荡的时代,政治腐败、社会动乱,令许多士人深感失望与无奈。然而,他却在这样的环境中,以莲的品格自勉,展现出令人钦佩的高尚情操。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爱莲说”,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高尚的品德与纯洁的心灵。

如今,遍布华夏大地上的爱莲亭、养心亭、濂溪路、濂溪泉、濂溪祠、濂溪书院等遗迹,无不见证着周敦颐对后世的影响与启迪。这些遗迹不仅是对他个人功绩的纪念更是对他所代表的精神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在爱莲亭中,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对,抒发对周敦颐的敬仰之情。他们或挥毫泼墨,或低吟浅唱,将周敦颐的精神与智慧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传递给更多的人。在濂溪书院里,学生们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着周敦颐的学术思想,感受着他的人格魅力。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当我们站在这些遗迹前,凝视着那朵穿越时空的莲花时,仿佛能听到周敦颐穿越时空的低语,感受到他那份对理想与信念的执着追求。他的精神与智慧如同那朵永不凋零的莲花,永远绽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在追求真理和美好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399949834200802248.jpg

千秋往事,一眸间

岁月如梭,转眼间千年已过。当我们回望周敦颐的一生时,仍然能感受到他那份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艰辛,但他始终保持着那份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君子之风,何为真正的清廉自守。

在晚年时,周敦颐依然坚持着对学术的追求。他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对理学的深入研究与思考中,写下了大量的学术著作,成为后世研究理学的重要文献。即便在身体逐渐衰弱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讲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这种对学术的热爱与执着,不仅让人敬佩,更让人感动。

他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那些深刻的学术著作和政治成就,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和美好,不断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周情孔思悟天道,敦世厉俗震王朝;颐神养气成太极,颂德歌功莲含笑。”这不仅仅是对周敦颐一生功绩的总结与颂扬,更是对他所代表的精神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我们在缅怀这位伟大先贤的同时,也将他的精神与智慧传递给更多的人,让“莲之魂”与“道之韵”永远流传下去。


作 者:周晓华

编 辑:李洋源

二 审:袁丹

三 审:刘朝文 胡敏 刘阳

新闻热线:0734-7221155

投稿邮箱:XMT19176751553@163.com

新.jpg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下载“大义常宁”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周晓华

编辑:源源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