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如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这种疾病的名字源自非洲坦桑尼亚的方言,意为“弯腰”,形容患者因严重的关节疼痛而弯腰行走的样子。
主要症状
基孔肯雅热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通常为2-12天,感染后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 突发高烧(39°C以上)
- 剧烈关节疼痛(尤其是手腕、手指、膝盖和脚踝)
- 肌肉疼痛- 头痛
- 皮疹(红色斑丘疹,常见于躯干和四肢)
- 恶心、呕吐或腹泻(部分患者)
大多数患者会在1-2周内康复,但部分人(尤其是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可能经历长达数月的关节疼痛和疲劳。
传播途径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主要媒介包括:
-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
-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又称亚洲虎蚊)——适应温带气候
传播过程
1. 蚊子叮咬感染者后携带病毒。
2. 病毒在蚊子体内繁殖(约1-2周)。
3. 携带病毒的蚊子再叮咬健康人,导致传播。
基孔肯雅热不会通过空气、食物或直接接触传播,但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通过母婴或输血传播。
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血液检测(RT-PCR或血清学检测IgM/IgG抗体)
需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等蚊媒病鉴别(症状相似)
治疗方式
目前无特效药或疫苗,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
- 退烧止痛(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或布洛芬,以防出血风险)
- 多喝水,充分休息,关节疼痛严重时可物理治疗
预防措施
(1)防蚊灭蚊
- 清除积水(花盆、轮胎、水桶等蚊虫滋生地)
-使用蚊帐、纱窗
- 穿长袖衣裤(浅色更佳)
- 使用驱蚊剂(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或柠檬桉油)
(2)旅行建议
- 前往流行区前查询疫情,做好防护。
- 若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3)社区防控
- 加强蚊媒监测和灭蚊行动。
- 公众提高对症状的认知,早发现早隔离。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区别
- 两个一样:传播途径一样(伊蚊传播);防控措施一样(防蚊隔离、灭蚊、清理滋生地以及个人防护)。
- 两个不一样: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比登革热快二到三倍;基孔肯雅热是小关节疼痛明显,持续时间长皮疹为充血疹,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疼痛,皮疹为出血疹瘀斑。
基孔肯雅热通过科学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如果怀疑感染,请尽早就诊并避免被蚊子叮咬,以防病毒进一步传播。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
翻盆倒罐清积水
应对蚊媒传染病挑战
守护健康家园
来源:常宁疾控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常宁疾控
编辑:曾凡龙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