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宁水口山经开区工业园,湖南瑞科美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正以创新科技赋能绿色发展,聚焦退役锂电池循环利用,依托顶尖技术团队与先进工艺,构建起“回收—梯次利用—再生制造”全产业链条。项目落地仅4个月,就通过完整的绿色循环产能体系,实现了资源再生与区域协同发展双赢。
走进瑞科美梯次利用车间,高度机械化的生产线平稳运行,工人们通过计算机终端精准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对退役动力电池进行专业拆解和检测;自动化传送带有序运转,将电芯输送至PACK组装区;激光焊接设备在程序控制下完成精准作业,整个流程高效而环保。通过梯次筛选、预处理打粉、湿法提取等环节,4条生产线每月可生产碳酸锂200吨。
企业坚持创新驱动,组建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程时杰和华中科技大学曹元成博士为核心的技术团队。其自主研发的锂电消防抑制剂获得国际领先认证,湿法工艺有价元素回收率超过95%,月处理退役锂电池规模达3000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经过先进技术处理,转化为水蒸气循环利用,不仅实现零排放,每天还可提取工业盐5到10吨。这座总投资40亿元的电池循环基地,正通过全链条闭环处理模式,将废旧电池转化为碳酸锂和电池材料,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湖南瑞科美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钟承辉:“我们所有的污水不出工厂,我们有两套高效蒸发器,1台28吨的,1台8吨的,我们每天可以处理污水20吨,处理后的污水我们可以产生工业盐,真正地达到了资源循环利用。”
瑞科美不仅在内部实现绿色循环,还与园区企业形成深度协同。企业每月向株冶集团采购千吨级硫酸,同时消纳华尊企业富余蒸汽,每月支付蒸汽费超60万元,有效降低园区整体能耗与排放。这种“邻厂循环”模式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升了区域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产业链协同和低碳共生发展。
钟承辉说:“浸出车间每个月要消耗硫酸超过2000吨,这个硫酸都是来自于我们隔壁(株冶集团)。我们每个小时还需要8吨的蒸汽,来自于我们隔壁邻居华尊企业,在我们工厂没有建设之前,华尊企业所有的富余的蒸汽都对外排放,现在我们把它循环利用了。”
企业快速投产与高效运营的背后,离不开常宁市优质的营商环境。当地创新实施“项目服务专员”制度,为企业提供从工商注册、规划许可到水电报装、竣工验收的全流程代办服务,为项目快速投产提供了坚实保障,这也坚定了企业扩大投资规模的信心。目前公司4条生产线已全部投运,碳酸锂月产量约200吨,产品供不应求。
钟承辉说:“我们打算再建两条生产线,在原有的基础上,产能可以实现翻番,也就是说建成以后,每天的碳酸锂可以达到40吨,每个月的产值可以超过1个亿,我们的工人、劳动力可以再增加80人。”
从技术领先到循环协同,从绿色生产到园区共生,湖南瑞科美仅用4个月时间,就跑出了退役电池资源再生的“加速度”,为新能源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常宁经验”,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记 者:曾 锐
编 辑:汪明泉
二 审:袁丹
三 审:胡敏 刘阳
新闻热线:0734-7221155
投稿邮箱:XMT19176751553@163.com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下载“大义常宁”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曾 锐
编辑:小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