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郁葱,层林叠翠,盐茶古道旁,有凉亭孑然独立。这些坚挺在崇山峻岭、荆棘丛生之地的古亭,千百年以来,它们迎来送往无数的过客行人。给他们停留歇息、加油鼓劲、躲风避雨的去所。它亦是世态炎凉、云卷云舒、朝妍春花暮飘雪的时代变迁见证者。
新亭子
一条石板路穿过稻浪起伏的田峒,往覆盖着油茶林的毘帽峰山峦延伸。古道经过虎形山南半腰,这里建有一座古亭,名叫新亭子。
亭子石木结构,人字形,傍岩壁而立,內空长6·46米,宽3·8米,高5米。坐北朝南,东、北、西三向板石为墙,壁脚架长条青石为凳。地面铺设块石,与蜿蜒而上的石板路在亭前衔接,形成一个小石坪。站在石坪向东俯瞰,阳隔洲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西边坡上虾公井流出一股泉水,直下矮里坪,沿山谷潺潺而来,一路汇集小溪雨水,在新亭子前面下方的崖壁上,形成一个瀑布。春雨过后的早晨,东边耒阳境内观音岭上,初升的太阳照耀过来,瀑布上浮现一拱美丽的彩虹。
彩虹衬托着古亭,四周薄雾缭绕,天空白鹭雄鹰翱翔,此时的古亭,宛若神话中的琼阁瑶池。
瀑布坠入山脚水潭,青石筑堤,堤顶设路,古道渠水相依而行。哗哗的溪水,淌过阳隔洲西边的宛子山田峒、北面的猴子峒,滋润着这一大片良田沃土,油菜花开,稻粟飘香!
新亭子内正墙,平放着一块宽约两尺三寸、长约三尺五寸、高约一尺九寸的石碑。石碑表面被休憩的过客或抚或摸、或坐或卧,刻字难辨,被磨擦得像一面油光发亮的青铜宝镜,映照着那些东来西往、挑箩背担的先民佝偻的背影,从亭前走过去,消逝在阳光普照、风霜雨雪、周而复始变化莫测的岁月里。
这块与古亭共存的石碑,该是一页墨迹淡化的大书,它记载着怎样的历史和故事呢?
新亭子始建何时?无从考证,亭中墙刻有记:“重修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 1832年),三修于一九九四年。”嵌入右墙的一块青石古碑应是与亭共生的宝物,因为它记载了始建该亭的起因“……数百年崎岖之路,无非积德作福之基也,名曰森亭子。之下路虽非大道,亦聚要道。每见行人上土堪逼庂,肩挑背负多有跌伤,予寺不忍。缘捐家中之金,愿利行人之步”(原文无断句)。何年何月?由谁牵头?捐谁家之金?行此功德?随着一修再修,或失或毁,“史记”已成为残篇断章。
茅栗亭子
茅栗亭子坐落在茅栗岭半腰,因茅栗岭而得名。
由阳隔洲街头的南边转角向西,爬过黄岭上、太石头(山名),即到茅栗亭,距阳隔洲约1·5千米。
茅栗亭坐西朝东,人字形结构,南北墙各排列三根石柱,柱顶各架三根串连竖梁,顶蓬分为两进,梁背架瓦梁,铺钉杉木悬皮,小青瓦盖顶。亭子北墙有四块石碑砌入壁中,首碑刻“流芳百世”四字,续碑为修亭捐款人名记,碑记时间为“民国十八年岁次己巳仲冬月设”(公元1929年)。南墙嵌有三块石碑,第一块碑首刻“乐善茶室碑记”,续碑刻“万福攸同”及记录本次修亭时间为“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修亭牵头人为蒋玉珀、黄明顺、李孟元。
亭內南北角设长条青石为歇凳,由茅栗岭山脚弯弯曲曲而来的石板路,穿亭而过,攀登西面山坡远去。
根据亭中碑记:此亭为郴洲、常宁、耒阳等地去毘帽峰烧香拜佛的香客之要道。
茅栗岭上下数里之遥,山高路陡,在此半坡修建一个“茶室”,为那些善男信女、商贾贵人、以及挑脚捡柴者提供一个休憩“加油”的场所,无疑是一大善举。
尤其是那些远道而来的香客,他(她)们携带纸钱信香、三牲供品,素衣布履,爬山涉水,日夜兼程。一路气息喘喘来到这个亭子,抬头仰望,毘帽峰就在前山,圣地触手可及。
进亭坐一坐,喝杯施者浸泡的茶水,吃些薯片烧饼或者其它干粮,疲惫的身体顿感轻松愉悦,翻山越岭的信心和意志倍增。
出亭向上攀行两百余米分岔,右拐是通往毘帽峰的去路,逼仄若梯的崎道,仅能履足,容不下轮毂畜蹄践踏。行者行路让道,过坎提示防跌,遇险相扶助援,这是流传已久不成文的规则。
出茅栗亭左拐行三百余米,与虾公井而上的驿道合二为一,畅通黄泥坳。
这一路捡老山柴的、挑脚背担的、在桃树窿、棕树窿、椿树窿运送矿砂、转移金银财宝的,络绎不绝,“烟烟路路”。悠久的山间曲径,几乎每一块铺垫的石头,都被脚掌和岁月抹擦得“通亮”。
虾公井亭子
亭子左侧石壁有一米高、两米宽的洞穴,从洞穴中汩汩流出来的泉水里,小虾成群结队击波打浪,故名虾公井,亭子以此而名。
亭子傍山而筑,坐西朝东,背靠青石崖壁,面向玉带般的舂陵河。“桨推竹山下湘江,缆牵桅林溯舂水”,“滔滔大河浮街市”的景观,站在亭前眺望一览无余。诚然,而今此图隐迹藏踪,记忆中的印象已成乡愁。
虾公井亭子长7.4米,宽3.7米,高5米,其整体结构与茅栗亭子相似。
亭外建有一个青石镶嵌的平台,约8平方米,也是一个十字路口。往北30余米是虾公井村,又叫和谐村,村里住有30余户、100多名陈姓人氏。由阳隔洲经由新亭子而来的驿道,从石坪东面踏阶而上,穿过石坪往西,这是一条通往桂阳境内的盐茶古道。从石坪往南下坡,即是通向茅栗亭子,迎接远道而来,去毘帽峰求仙拜佛的香客之道。
据亭中“重修三亭一路总碑”刻记,嘉庆已巳年(公元1809年)由乡绅蒋光义、蒋学仕倡导重修。
亭子北檐边的虾公井,泉水清澈甘甜,出水量大,水温冬暖夏凉,旱不涸,涝不浊,一年四季长流不断,附近几个村庄的居民都在此井挑水饮用。
近年虾公井人捐资,将亭子和水井一并进行了加固和修缮。
黄泥坳亭子
由阳隔洲至桂阳老山的“一路三亭”,最后一个亭子在黄泥坳。这里是向南的大义山脉,由黃土地质构成,黄泥坳是一个高坡。
因南面山坳里住着几户人家的村庄叫“黄泥坳”,亭子因此而得名。
亭子坐落在黄泥凸起的山梁上,向东俯瞰,绿色的油茶林连绵起伏,舂陵河两岸的田野和村庄,在霞光里宛如水墨画卷,观之令人心旷神怡。
向西眺望,低洼处的观音垌、金塘、水滴下、上凸下井大峡谷,尽收眼底。
被称为“老山里”桂阳境内的三个人、溜石板、黑风洞、茅岭上,更是如狮虎狼群的雄姿,凝固在云雾缭绕的西边天角。
因此,居高的黄泥坳可算是一个“观景台”或“战略要塞”。
黃泥坳亭子坐北朝南,结构与其它亭子亦同。四墙为空,南北墩柱下原以长条青石为凳。大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岁在丁仲秋月下浣日谷旦始修,公元二〇一九年九月复修。此次复修后,长条石凳不知所踪,东、北、西各设机切花岗岩石为板凳,供过客歇休,亭内及路径砂石水泥硬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煤炭都是按国家计划供应,小镇居民和农村人家没有烧煤的指标,所以街上的居民和农户,烧柴煮食烤火,基本上都是到黄泥坳仰见的桂阳县境内那一大片幸存的原始丛林中去捡“老山柴”。所以那时候,在这个亭子歇休的多数是阳隔洲和“峒里”来捡柴挑脚的人。
每当一四七、三六九西岭和阳隔洲赶墟日,在这个亭子歇休的又添了扛着杉木、楠竹,挑着药材、棕片、茶叶、木炭等土特产的岭上人和老山牯。他们负重一路爬行到了黄泥坳这个制高点,歇一歇,喘口气,接下来便是顺脚省力的下坡路,一直贯穿到西岭坪或阳隔洲。
古镇阳隔洲境域的古亭,它们没有八面玲珑精制的美观,没有莲朵珠宫的华贵富态。但它们却是过去千百年以来,行者路人不可或缺的重要歇息之处,较之那些“花间隐榭,水际安亭”、历代文人雅士的赏物更具实用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夕日若蚁爬行在盐茶古道上的行人已经消逝,石阶长满了青苔,幽径已被野草和藤蔓湮没。取代的是“村村通”的水泥马路。汽车、摩托鱼贯而来,飞驰而去,古亭鲜见歇客和故人。
作者:吴佑成
编 辑:汪明泉
二 审:袁丹
三 审:胡敏 刘阳
新闻热线:0734-7221155
投稿邮箱:XMT19176751553@163.com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下载“大义常宁”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吴佑成
编辑:小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