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常宁市柏坊镇宜元村的130多亩生态甲鱼基地热闹开捕。这个曾以传统种植为主的村子,如今依托好山好水引能人、兴产业,把甲鱼从“塘中鲜”变成“致富宝”,不仅蹚出了一条特色农业新路,更让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
和普通养殖追求“快周转”不同,这里的甲鱼要足足养满4年才出塘。凭着“无药、生态”的金字招牌,它们成了市场的“抢手货”。2016年,阳兵返乡创业,在水源丰沛的宜元村流转鱼塘,专注发展本地甲鱼生态养殖。在常宁市农业农村局的技术指导下,基地坚持生态优先,采用野生纯种中华鳖驯化养殖——水塘里种上水生植物,既净化水质又营造生态小环境;甲鱼吃的都是小鱼、螺蛳等天然饵料,全程零用药、零抗生素。虽然生长周期比普通养殖多出一两年,却换来了超过90%的优质品率,产量也比五年前提升了30%。
养殖基地负责人阳兵说道:“我们走的是‘小而精’的路子,不图时间效率,就想把绿色生态健康的甲鱼做扎实。现在装了智能水质监测设备,水温、溶氧量实时调控。甲鱼的成活率和品质都特别稳。今年预计出塘1万多只,总产量有20吨,产值超过200万。”
阳兵告诉记者,目前基地的甲鱼早已被长沙的订单“一抢而空”;16个水塘实行批量循环养殖,5批、20多万只甲鱼处于不同生长阶段,全年都能稳定供应市场。村民刘大爷在基地干了5年,每天负责投喂、巡塘,实现了家门口轻松就业。像他这样的稳定务工人员,基地已有20多个。
“我在这做了五年。每天上午就帮他管理些饲料、水,清理鱼塘水葫芦,一个月2700元。”宜元村村民刘才旺说道。
接下来,基地计划打通直销链路,让甲鱼直达消费者餐桌;同时布局鱼种繁育,用现有水塘培育纯种中华鳖苗,既能降成本、保品质,还能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养殖,以全链条升级撬动更多乡村振兴动能。
从返乡能人到产业带头人,从传统养殖到“绿色+智能”全链条发展,宜元村用一只甲鱼,交出了一份乡村振兴的“生态答卷”。如今,“绿色”和“无药”是甲鱼的标签,更是村子发展的底色——这份甲鱼产业的丰收答卷,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
记 者:陈瑶 刘石朋 彭欣 徐静宜 雷娟(实习)
编 辑:贺子丰
二 审:袁丹
三 审:胡敏 刘阳
新闻热线:0734-7221155
投稿邮箱:XMT19176751553@163.com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下载“大义常宁”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陈瑶 刘石朋 彭欣 徐静宜 雷娟(实习)
编辑:源源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