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宁,一份以“书香”为题的民生答卷,写出了新篇章。22个精心布局的“15分钟阅读圈”,将文化空间巧妙地嵌入银行、宾馆、社区、体育场之中,正悄然重塑市民的文化生活半径。随着首批6个书屋投入使用,“出门见书香”已成为部分市民的新日常,让文化获得感变得真实而可触。
上午9点,西上社区这个20多平方米的阅读书屋已经有不少居民前来看书。今年80岁的张永顺是这里的“常客”,每天准时来这里“打卡”阅读一小时,历史、养生、时事新闻都是他感兴趣的内容。
“居委会打造这个图书室,丰富了我们的文化活动,我来这里看书既学到了新的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脑部思维。”张永顺说道。
对于居民欧阳春艳而言,这个书屋的意义远不止于阅读,它更像一个社区情感的联结站,让她在书香中结识邻里,在交流中温暖彼此,重新找到了那份日渐珍贵的归属感。她说:“社区打造读书屋,我们社区居民是非常受益的,大家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己的修养,也有了更多的时间跟居民朋友一起互动,提升邻里之间的感情,我们在这个读书屋里,觉得幸福感爆棚!”
这个看似小巧的书屋,自开放以来,凭借其温馨的氛围和便捷的位置,迅速成为了社区最具人气的“文化客厅”和邻里交往的“第二空间”。
培元街道西上社区支部书记孙志雄告诉记者:“阅读书屋日均人流量超过30人次,周末更多,运动广场每天都有群众锻炼,下一步我们将把阅读服务延伸到社区周边的企业、学校,真正实现‘十五分钟,必有书香’的承诺。”
西上社区书屋里温暖的日常,正是常宁“15分钟阅读圈”写下的一则动人故事。而这,仅仅是整个故事的序章。一个更为完善的服务体系正在成型:2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将如灯塔般点亮城市夜晚;现有的市级图书馆将迎来全方位的智慧升级;更有22处融入银行、宾馆与社区的“身边书房”,共同织就一张“总馆—分馆—自助点—社区书屋”四级联动的阅读服务网,正让“推门见书香”成为常宁市民的日常。
“常宁市‘15分钟阅读圈’通过前期的布点,我们已经完成了6个点的布点工作,争取这个月底完成剩下的90%的布点工作,每个点更新书籍1000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提升城市品位。”常宁市图书馆馆长黎宏斌说道。
在不断扩大阅读圈覆盖范围的同时,常宁也在悄然推动一场“内涵式”的服务升级——让阅读不止于有书可看,更要有品质、有温度、有互动。
市图书馆即将迎来智能化焕新,未来这里不仅藏书丰富,还将增设VR体验区、低幼儿童专属阅读区、独立自习室等多元空间,让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读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隅天地。
而散布在各个社区的阅读书屋,也在悄然“变身”。它们不再仅仅是静默的藏书点,更融合了亲子共读、非遗手作、技能培训等丰富内容,逐渐成为社区里的“文化能量站”。从“有地方读书”到“读得好、读得有趣”,公共阅读服务正悄悄完成一场品质跨越。
季节更替,书香常新。依托不同节日与主题,常宁还将持续推出读书分享会、朗诵比赛、征文活动等,让阅读“活”起来、“动”起来。更有“阅读推广人”与志愿者团队走进社区,把服务送到居民身边,让书香浸润日常。
这一切的背后,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创新模式——企业、志愿者共同参与日常运营,让阅读圈不仅建起来,更能活得久、转得暖。
常宁的“15分钟阅读圈”,圈出的不仅是便捷的阅读空间,更是市民可感可及的幸福生活。它让阅读从生活的调剂,转变为日常的风景;让公共服务从宏大的概念,化为身边具体的温暖。这背后,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生动体现,也是一座城市文化软实力与内在人文基因的茁壮生长。书香常宁,正以此为温暖注脚,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文篇章。
记 者:曾锐
编 辑:李洋源
二 审:袁丹
三 审:胡敏 刘阳
新闻热线:0734-7221155
投稿邮箱:XMT19176751553@163.com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下载“常宁融媒”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曾锐
编辑:源源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