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圆夜,乡村有新景。常宁洋泉镇高林村的首届“中秋村晚”热闹上演。村民们不仅用传统方式捶打香甜糍粑,更用一台自编自导的乡土晚会,把团圆佳节过得有声有色,也为当地的乡村文化振兴,写下了鲜活生动的新注脚。
下午四点,高林村高升坪组的石臼边,早已围满了期待的村民。蒸熟的糯米裹着热气倒入石臼,村里的汉子们轮番扬起木槌,“咚、咚、咚”的捶打声响彻广场,每一声都像在敲击团圆的节奏。米团在反复捶打中愈发黏糯有劲,浓郁的米香伴着笑语四散飘开。妇女们围坐长桌,指尖轻巧地将温热的米团揉成圆饼、滚上芝麻,不一会儿,一盘盘色泽诱人的常宁糍粑便整齐上桌。
村民邓先禄:“每年中秋我们都一起打糍粑,一起斗糍粑、揉糍粑、吃糍粑。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自己动手,心里才是最甜的,才是最有意义的。”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晚上七点,首届“中秋村晚”热闹开场,三百多位村民围坐聚餐,手捧月饼和糍粑,挥动着小红旗。激昂乐声响起,十多位红衣村民跃上舞台,一曲《歌唱祖国》舞得整齐有力,红裙翻飞,律动十足,瞬间点燃全场,掌声如雷。
村民吴爱桂:“我们平时喜欢唱歌跳舞,中秋我们办村晚,既开心又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希望我们村越来越好。”
村晚的举办,离不开全村人的同心协力。村民自发筹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99后青年胡晓特地从外地赶回担任主持,眼中满是对家乡的深情;李丹萍提前三天从深圳返乡担任艺术指导,她演唱的《如愿》,一字一句都是游子对故土的眷恋,引得台下村民频频动容。她们说:“在外面工作,难得回家团聚,这次借着我们村的村晚可以陪乡亲们过节。还能为家乡出份力,比啥都开心。”
22个节目全是村民自编自演的“乡土味”作品:《阿哥阿妹》跳出乡村俏皮,《山里人乐的好潇洒》唱出生活惬意,《红尘情歌》漾起缕缕温情,《沁园春·雪》书法表演挥出文化豪迈,《十五的月亮》乐器演奏奏出思念柔肠。热闹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半,不少没有准备节目的村民也被感染,即兴登台清唱、模仿表演,引来台下阵阵欢笑。月光洒落,全村哼唱,歌声飘满村落。这场中秋村晚,不仅为高林村添了新趣,还有糍粑的香甜与舞台的热闹,为乡村文化振兴写下温暖序章。
高林村党总支书记李伦开:“以前总觉得村里文化生活单调,今年试着办首届村晚,没想到大家积极性这么高,从节目报名到舞台布置,全是村民主动帮忙。看着大家这么开心,明年咱不仅要办,还要办得更精彩。”
记 者:陈瑶
编 辑:汪明泉
二 审:袁丹
三 审:胡敏 刘阳
新闻热线:0734-7221155
投稿邮箱:XMT19176751553@163.com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下载“大义常宁”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陈瑶
编辑:小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